首页 > 陕西省 > 正文
榆林市两案例入选《陕西省移风易俗工作案例选编》
2024-11-09 11:37:41 来源:文明榆林公众号

近日,陕西省委文明办编发了《陕西省移风易俗工作案例选编》一书,榆林市佳县《传承民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绥德县《实施“诚风行动”  建好“和美乡村”》2个案例入选。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佳县和绥德县的亮点经验做法。

传承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佳县赤牛坬民俗文化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

十多年前的赤牛坬村是一个偏僻落后、鲜为人知的小村庄,村民一直以种地、务枣、打工为生,人均纯收入仅有三五千元。近年来,赤牛坬村充分挖掘黄河流域优秀农耕文化底蕴,融合农文旅、贯通产加销,让全村老百姓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实现年均旅游综合收入近千万元,带动200余名群众就业,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74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先后获得“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宜居村”“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传统村落”等8个国字号荣誉称号。

“三老”变宝兴产业 全村吃上“旅游饭”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资源的匮乏和思想观念的落后,村民一直以种地、务枣、打工为生,人均年收入长期徘徊在3000元一5000元之间,生活极其困难。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真正让村子强起来、让群众富起来,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多次讨论研究,先后5次带领村内有思想、肯用心、善谋划的村民,到礼泉袁家村、浙江莫干山、河南郭亮村、山西平遥古城、榆林赵家茆和绥德郭家沟等地进行考察调研。在深入考察学习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最终确定了以农耕文化旅游业为统领,全面建设“红枣名村、旅游新村、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和以黄土地貌及特色建筑体奠基、以民俗文化及农耕文化塑魂、以产业导入及融合发展铸形的发展思路,并制定了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为推动赤牛坬全面振兴明确了方向、选好了路子。

赤牛坬民俗表演

赤牛坬村充分挖掘“老物件”“老窑洞”“老农民”“三老”文化潜力和价值,将“农具”变“道具”,“窑洞”变“客房”,“农民”变“演员”,大力实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唤醒了沉睡多年的乡土和农耕文化。

一是让“老物件”讲述文化。搜集整理弃之不用的家居摆设、手工艺品、农具等传统生产生活用品,修复保护后通过特有的形式集中陈列,建成陕北首家成规模的民俗博物馆,设有灯具馆、工匠器械馆、度量衡馆、红枣馆、传统饮食馆、五谷杂粮馆、婚丧嫁娶馆、服装鞋帽馆等10个展馆,共有展厅展室68间,展品15万余件,全面展现了陕北源远流长的黄土文化和农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

赤牛坬窑洞部落景区

二是让“老窑洞”留住乡愁。依托原有山形地貌,对核心区域的上千孔老窑洞建筑群进行翻修改造,依势造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布达拉宫”,全方位展示了窑洞这个黄土高原最具代表性建筑的发展史。

三是让“老农民”走上舞台。以重现农耕记忆为主题,半山半水为舞台,村内150余名老农民为演员,真实地再现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情景,精心打造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高高山上一头牛》。2016年开演以来,已演出1000多场,吸引了晋陕蒙宁等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22年游客量达28万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80余万元。村民每参加一场实景剧演出可获得25元报酬,年均演出170余场次,增收4000多元。2020年,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赤牛坬村完成取景。2022年由国家和陕西省乡村振兴局指导的乡村振兴题材电影《高高山上一头牛》完成前期拍摄,预计年底上映。同时,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11月5日在中央一套黄金档播出,赤牛坬再次在大台亮相,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全体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更加坚定。

“三引”并举激活力,村民走上“致富路”

一是引智回归谋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赤牛坬村在退休干部高永东同志的回乡引领带动下,抢抓机遇,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确立了以农耕文化旅游为统领的“红枣名村、旅游新村、美丽乡村”发展目标,形成了以民俗文化及农耕文化“铸魂”、以黄土地貌及特色建筑“筑体”、以产业导入及融合发展“注形”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赤牛坬千人枣糕宴

二是引才回归树典型。随着赤牛坬村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旅游宣传达人高卫勤、退休老教师高思茂等先进典型,带动几十名返乡创业青年积极投身其中,从四五岁的孩子到九十岁的老人,村民人人都能上台表演,家家都有收入,逐渐形成“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和“一人一技、一家一业”的新气象。

三是引资回归促振兴。成立榆林市大美乡村旅游有限公司和红枣等10多个专业合作社,培育打造以红枣种植、深加工以及乡村旅游等地方特色鲜明、三产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建成写生创作、影视摄影、乡愁记忆体验等基地,设立商贸区、游乐区和农特产品展销平台,入驻各类商户50余家,以旅游业快速发展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治”融合促治理,百姓过上“好日子”

赤牛坬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和农民素质教育,先后制定了《赤牛坬农民教育十条》《赤牛坬村民行为规范准则》,新建立“赤牛坬党校”“赤牛坬农民学校”“赤牛坬道德讲堂”“赤牛坬研学基地”等四位一体的大讲堂,全面提升了农民文化道德素养。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狠抓文明新风培育,不断提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赤牛坬民俗秧歌

一是坚持自治为本,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积分有奖机制,鼓励村民参与到文明新风、矛盾调处、治安巡逻、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按照参与度获取积分,与年终分红挂钩,有效激发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自治夯基固本。争创一面社会治理红旗村目标,积极开展村内没有邪教、没有黑恶势力、没有涉毒涉赌、没有安全隐患等“十个没有”创建活动,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社会治理红旗村。

二是坚持法治为纲,筑牢社会治理新基石。建设村级综治服务中心,设有法律咨询、矛盾调解、信访接待多个窗口,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设立法律服务岗、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开通法律热线等形式,方便群众的法律需求。利用村微信公众号、广告宣传栏、书写标语等,积极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电信诈骗、养老诈骗、“十个没有”平安创建、“八五”普法等宣传活动,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将有力震慑违法犯罪,有序推动“平安乡村”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增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三是坚持德治为魂,培育安定和谐新民风。每月举办道德讲堂活动,邀请全国道德模范路生梅、中国好人任凤祥等道德典型宣讲,受教育村民达 2000 余人次;积极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孝老敬老、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有效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打造“德善字画长廊”,开设“德馨书屋”,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崇德向善润泽村民,焕发出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更深沉、更持久的内生力量;建立积分有奖机制。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让好人好事有迹可循、让文明守法渐成常态。

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

找准路子是前提。赤牛坬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关键在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结合赤牛坬的资源禀赋、传统文化、地理环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培育特色,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找到了一条符合赤牛坬发展实际的新路子。

启示二

富裕群众是核心。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有好处、能增收群众支持你、拥护你,就会跟着你干。赤牛坬村的发展就是把增加群众收入摆在首要位置,通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把老百姓牢牢镶嵌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各个链条上,让群众的收入更稳定、更持续。

启示三

久久为功是关键。赤牛坬村两委班子咬定目标不放松,持之以恒不懈怠,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发展规划,一任接一任干,一任干给一任看,久久为功、苦干实干,让赤牛坬月月有新面貌、年年有新变化,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人人向往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启示四

深化改革是动力。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把群众废弃的窑洞、院落,撂荒的土地和一些破旧的生产生活用品,折合成股份纳入村集体管理,农民从中获得分红收益,同时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获得劳务收入,一举两得。目前,赤牛坬村村民基本实现了事事有人干、人人有钱挣。

实施“诚风行动”,建好“和美乡村”:绥德县中角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

绥德县中角镇立足镇情村情实际,为有效解决了村民思想观念落后、陈规陋习、违反社会公德行为和轻微违法、信访缠访等难题,在全镇实施了以“六好六促”为主要内容的“诚风行动”,即以办好“家门口的党校”促政治引领,用好“说事堂”促和谐稳定,评好“爱好人家”促乡风文明,做好垃圾分类推广促生态宜居,建好诚信体系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助推基层治理,调动了广大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索了“文明实践+”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办好“家门口的党校”,促政治引领

农村党员是基层的“排头兵”,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影响着身边的群众。为充分发挥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旗帜引领作用,中角镇以深化党员培训教育、强化队伍建设为牵引,整合党建、群团、优秀楷模等讲师资源,依托镇党校确定7个片的村级党校教学点,着力打造“家门口的党校”党群教育服务平台,持续夯实基层组织基础。

“家门口的党校”政策宣讲课堂

“家门口的党校”的骨干队伍由优秀党员、镇业务领导干部、村退役军人和乡贤能人等组成,通过集中授课、巡回宣讲、专题培训、参观学习、典型展示、重点研讨等培训形式,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身边的英雄事迹,宣传党的思想理论,提供业务技能培训服务,把党史“课堂”搬到村里,把党的政策讲到党员和老百姓心里,成为传递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为了增强实效性,中角镇还将“家门口的党校”搬到了田间,邀请县农技、园艺专家和技术人员,在村果林和温棚中开设农技课堂,通过面对面实地讲解、手把手现场教学。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理论宣讲员还通过“家门口的党校”,用熟悉的乡音、生动的案例把党的先进理论和政策转化为党员群众听得进、听得懂的“贴心话”,增强群众爱国爱党的热情和增收致富的信心。

中角镇持续推动党的政策理论在各村落地生根,利用“家门口的党校”这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宣讲形式,实现哪里有党员群众,就把党课搬到哪里,把党音传递到哪里,把理论政策送到哪里,让“家门口的党校”成为党员党性锻炼的“大熔炉”、提升素质能力的“大课堂”、群众学习的“加油站”。

用好“说事堂”,促和谐稳定

为解决矛盾纠纷多、信访积案多、上访群众多”的“三多”难题。中角镇建立健全“说事堂”工作机制,吸纳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法官代表和德高望重的乡贤能人,组建充实说事调解队伍力量,根据群众需求和事态的难易程度,指派熟悉情况的成员提供矛盾排查、协助化解等服务,将“说事堂”搬到田间地头、“百姓炕头”和事发现场,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居面。

“说事堂”上门调解

中角镇延家川村村民薛某自费整修自家门前水路,邻居延某认为薛某没打招呼就修整水路,且所修水路占用了自家土地,也威胁到自家槐树的生长,随即将修好的水路破坏掉,二人为此多次沟通无果,便找了镇“说事堂”调解矛盾。 “说事堂”的成员在认真听取了薛某的诉求后,随即召集镇司法所干部和村干部组成微调解“说和队”进行上门调解,从土地权属、邻里感情、防汛安全为切入点,经过耐心调解,双方终于握手言和。

中角镇通过“说事堂”评理说道、“说和队”上门调解,做到调解有登记、件件有着落,群众遇事有人管有人议、有诉处有说法、有结果有答复。群众在“说事堂”说成了矛盾纠纷事,说停了无理取闹的事,说和了陈年信访事,先后排查化解50余起矛盾纠纷,协调解决了陕投绥德中角50兆瓦分散式风电项目和长庆油田采气二厂项目征地工作。中角镇“说事堂”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用情用力解开群众“千千结”,为全镇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

评好“爱好人家”,促乡风文明

中角镇拓展“诚风行动”内涵,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好”为目标,广泛开展爱好人家”评选活动,在“十星级文明户”评优评先标准中将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情况作为前置条件,把家风家教与群众口碑作为重要依据实现乡村建设“内外兼修”。

“爱好人家”表彰大会

活动评选中,由镇领导干部、村“两委”组成评选小组,实地查看庭院卫生及门前“三包”责任落实情况,依照评选标准,,结合日常清洁维护、群众评价等予以赋分,评出“爱好人家”,并将“爱好人家”门牌悬挂在农户显著位置,“争做好人家、不担赖名誉”蔚然成风。

“爱好人家”,以点带面、以家带村,实现了从“自家美”到“家家美”的感染带动,这些“爱好”示范户,正身体力行成为乡村环境的创建者、良好家风的经营者、美丽家园的守护者。截至目前,中角镇已在延家川、宽滩、中角等16个村举办“爱好人家”评选活动,评选出165户“爱好人家”,取得荣誉的农户身体力行,已成为乡村环境的创建者、良好家风的经营者、美丽家园的守护者。

做好垃圾分类推广,促生态宜居

为推广垃圾分类、助力生态文明,中角镇通过配备完善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做好宣传动员,开办“爱好超市”等措施,推动垃圾分类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爱好超市”垃圾分类积分兑换

2022年起,中角镇先后在多村举办垃圾分类知识宣讲会和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推进大会,向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动员大家保护环境,从自家庭院做起,让垃圾分类成为新习惯、新风尚,同时,在各村添置垃圾分类亭和宣传小标识,营造垃圾分类浓厚氛围。

为激发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让人人成为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宣传者、践行者,中角镇实行垃圾分类回收“积分制”管理模式,在8个村开办“爱好超市”,由村民对垃圾分类收集,按量回收、兑换积分,积分可在“爱好超市”换取牙膏牙刷、洗洁精、水壶等日用品,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中角镇持续打好垃圾分类推广“组合拳”,紧盯道路小巷、河道沟渠,清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和卫生死角,上足人力、车辆、机械等进行卫生环境大整治大提升行动,让镇村“颜值”显著提升。

建好诚信体系,促治理提升

为加强诚信建设,有效解决村内不文明、不道德、有违公序良俗等现象,2021年10月,中角镇以雷家沟等村为试点村,推行村民日常文明行为“积分制”管理模式,通过“诚信榜单”积分、“好人”表彰评选、签订“诚信承诺书”等形式构建诚信体系,增强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基层“三治”融合,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诚信积分”包含“诚、孝、俭、勤、和”和“一票否决”六类指标,对各户进行评比打分,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总,对“勤劳致富”“爱岗敬业”“好婆婆好儿媳”等各类“好人”进行表彰奖励,增强“好人”获得感,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对违反村规民约、存在“骗、闹、乱”等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并经村民代表大会研判商议是否进入整改教育期。在教育期内的“失信人员”,由村道德评议委员会确定教育监督负责人进行教育、督促、帮助整改,对屡教不改的,采取暂缓发放待遇等措施,予以惩戒。

自“诚风行动”启动以来,前后共整改教育29户38人,各村违规偷牧、聚众赌博、不孝敬父母、乱倒垃圾等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营造了诚实守信、勤劳节俭、爱护环境、孝老爱亲、和谐邻里的文明健康村风民风。

抓好“意速达”,促服务升级

“意速达”寓意民“意”速知、服务“速达”,旨在解决因地处偏远,群众办事不方便的问题,中角镇在镇服务大厅设立总站,在各村设立“意速达”分站,由镇村相关负责人、业务干部组成的“红骑手” 志愿服务队“接单”,面向辖区广大群众和企业提供上门服务、业务速办、民意速传等服务事项。

呼叫“红骑手”,便民“意速达”。群众遇到急难愁盼事项,可拨打骑手热线,由“红骑手”代办,并在约定时限内办结,有效解决偏远村群众办事“进城难”、村老年人智能技术“操作难”、行动不便群体“出门难”、提供办理材料“规范难”等问题。

“意速达”服务不但让党员干部带动下,部分村热心群众自发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他们不但是“业务员”、“快递员”,还是“农事工”、“维修工”,在友爱互助的实践中不断充实拓展帮办事项,在奔波中将“意速达”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目前全镇已有234名“红骑手”,累计发放“便民联系卡”5000张,各村分站为群众办实事620余件,镇级总站对接县级部门开展代办40余次,办结事项220余件。

启示与思考

启示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凝聚工作合力。中角镇在实践“诚风行动”过程中,积极发挥文明实践主阵地作用、着力在统筹整合资源上下功夫,每次活动都能得到镇村党员群众和驻镇单位的快速响应,对全镇资源最大程度的整合,推动行动顺利开展。

启示二

农村精神文明建必须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创举,它面向群众、依靠群众,通过做好宣传宣讲,表彰“爱好人家”、开办“爱好超市”等,推广积分制,让群众在参与中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才能极大调动群众积极性。

启示三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加强资金保障。中角镇按照“试点先行、梯次展开、整镇推进、全面提升”的要求,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分配收益的10%用于“爱好人家”表彰、“爱好超市”运维等项目,即保证了“诚风行动”的顺利开展,也有效发挥了村级组织资金使用效益。

原标题:我市两案例入选《陕西省移风易俗工作案例选编》(一) (二)

编辑:胡苏    责编:周希     审核:肖玲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