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其中第六章专门提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成渝两地科技力量的提升有何影响?接下来,两地又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各展本领”的同时做到“牵手合作”,完成到203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的目标?
重庆市科技局表示,两地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个主目标,接下来将重点推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优化创新空间布局、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建设更多高能级的科创平台,推进更高水平的协同创新。
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重庆将重点在这100平方公里内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
在规划纲要中,对“科技创新中心”指明了方向,提出聚焦核能、航空航天、智能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战略性产品开发,在四川天府新区、重庆高新区集中布局建设若干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一批科教基础设施,引导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建设系列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学科内涵关联、空间分布集聚的原始创新集群。发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引领作用,吸引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入驻,强化开放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支撑成渝全域高水平创新活动。
对此,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市将重点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片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生命、信息、材料、空天等重点科学领域发起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
数据显示,自2020年1月3日以来,川渝两地加快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已研究谋划200个重大支撑项目、1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高校共建3个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重点实验室,联合实施重点技术研发项目15个;推动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6个;已成立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协同创新联盟;共同设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创母基金,设立总规模达到50亿元。
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两江协同创新区、西部(重庆)科学城将这样“加速度”
根据规划纲要,成渝两地将统筹天府国际生物城、未来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区等资源,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瞄准新兴产业设立开放式、国际化高端研发机构,建设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依托重庆大学城、重庆高新区等,夯实智能产业、生物医学发展基础,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高水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鼓励大院大所发展孵化器、产业园。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中国科学院等在双城经济圈布局科研平台。
重庆两江新区数字经济如何实现快速发展?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稳步发展,以“科创+产业”为导向,分布式雷达天体成像测量仪启动建设,引进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建设研发机构37家,签约引进30余个科技创新项目、总投资900余亿元。
再聚焦西部(重庆)科学城,努力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例如一年多来,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中国电子信创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科学大道、科学会堂、科学谷等标志性工程顺利推进。到2025年,西部(重庆)科学城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到5%以上,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0%。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和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双管齐下”
规划纲要中提到“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和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成渝地区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突出区域协同特色,发挥比较优势,在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上下功夫。
例如强化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要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健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创新高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面向行业共性基础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开发的研究院,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新型研究机构,共同承担科技项目、共享科技成果。建设一批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和综合性检验检测平台。
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方面,实施成渝科技创新合作计划,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参与实施高分卫星、载人航天、大型飞机、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修复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积极申报航空发动机、网络空间安全等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鼓励共用科技创新平台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建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平台,打造成渝地区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完善区域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机制,支持设立知识产权法庭。鼓励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营造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
探索建立两省市改革举措和支持政策异地同享机制
科技发展同样离不开积极、开放、有效的政策环境。
下一步,重庆市还将进一步营造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环境,大力吸引各类创新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
包括大力吸引创新人才。实施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鼓励科技人才在区域内自主流动、择业创业。支持在人才评价、外籍人才引进等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鼓励成渝地区大学面向全球招生,引进优秀博士后和青年学者等。
在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方面,两地将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探索高校和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深化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改革,允许科研资金跨省市使用。探索建立两省市改革举措和支持政策异地同享机制。
此外是健全创新激励政策体系。加大对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先进科技成果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导创业投资机构投资早中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依法运用技术、能耗、环保等方面的标准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新技术应用等。
围绕“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成渝两地将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创新合作,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