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青年”,别再“好了伤疤忘了痛”
一般说来,人体的生物钟和社会时钟大体同步,社会时钟到了某个钟点,人们就该做相应的事情。比如,每逢年底,不少年轻人“新年决志”的“钟表”随之激活,在心中情不自禁地勾勒新年奋斗的“蓝图”。若是社会环境遇到重大变故,比如遭遇特大地震或者赶上新冠疫情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绝大多数人顿感人生无常,暗暗立志要从即日起珍惜生命。时过境迁,至于这样的决志效果如何,则很少有人去追溯昔日的决志诺言。
近日,B站上一个《pass(怕死)青年》的视频,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年轻群体“决志”失灵的尴尬:他们希望体检一次pass(达标),自己的生活习惯却不怎么良好,不少人从忧心肥胖、脱发到惶恐熬夜对身体的摧残,到头来嘴上喊着不熬夜,晚上却刷剧停不下来。
无论报道中这些“pass青年”的特殊境遇多么狼狈或者滑稽,在我看来都不足为过。毕竟,惜命是人的本能,遇到点意外之事,缺乏医学常识的他们偶尔大惊小怪一次,溅起的充其量是朵“生活的浪花”罢了。这个新闻提出的问题是:“pass青年”明知自己的生活习惯不够良好,却还要当“拼命三郎”:夜里偏要跟自己的生物钟、减肥的时候跟自己的胃过不去呢?如果因为职业缘故不得不定期甚至长年上夜班,惜命的“pass青年”当一回“拼命三郎”,尚且情有可原。如果明明第二天还要早起工作,只是因为生理方面暂未“报警”就透支生命。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决志失灵。
“决志”失灵,在于人性的“好了伤疤忘了痛”弱点。人性的自私,让每个人都具有脆弱的一面。“pass青年”在辞旧迎新之际,为过去的自己碌碌无为懊悔不已,萌生“新年决志”的冲动。遇到新冠疫情大流行这样的变故,“pass青年”突然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萌发“惜命决志”的冲动。可见,决志属于“挫折教育”的特殊表现形式。问题在于,挫折教育总是短暂的。即便是“惜命允诺”,再痛的“伤疤”总有痊愈的那天。这样,本该需要付出毕竟精力的事情,最终变成“随口一说”的空话。
社会需要诚信,人与自己同样需要诚信。“pass青年”之所以好了伤疤忘了痛,在于他们的信用逻辑出了问题。出现裂纹的信用逻辑,无法一以贯之,失信于自己也就不奇怪了。这个报道中的“pass青年”用一纸体检报告的合格遮蔽内心对死的恐惧,不过是对失信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诚信逻辑贬值,逃避惩罚的“pass青年”必然寻找可以开脱自己的理由。于是,他们重体检报告结论而轻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重结果轻过程,必然造成对过程的漠视。即便遇到麻烦,条件反射唤醒的也未必是对诺言的追问,而是对后果的恐惧。内心的愧疚让“pass青年”遇到点小事就开始疑神疑鬼。
要避免这样的惊慌失措,需要从“pass青年”的价值观中查找原因。为人处世,逻辑一致,做事才有真正的准则。一个逻辑不连贯的人,他们的言行必然前后矛盾。“新年决志”和“惜命决志”的频频失灵,折射出“pass青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偏离了诚信逻辑的轨道。一个人的逻辑若不一致,矛盾就成了他们的标配:发愤读书,有始无终;职业选择,虎头蛇尾;体育锻炼,断断续续。这样的现象早已见怪不怪,隐藏在背后的深层原因,显然不应被忽视。
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依靠一大批信念坚定、始终如一的年轻人肩负起社会发展的重任。年轻人的原则性强了,逻辑一致了,有无“决志”并不重要,他们认定的事情可以有始有终。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
作者 刘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