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41年,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教授带领团队,手术救治了4万多例心血管病人……今年56岁的他,是知名的心脏外科专家,曾获得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最美医生、中国医师协会心外科医师分会“金刀奖”等众多荣誉。今年,他又获评为2020年重庆英才·优秀科学家。
从1979年考入原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肖颖彬在渝学习工作已有41年,“我一直学习成长在重庆,我感恩热爱重庆的山水和人民。”
如今,肖颖彬仍未停下脚步,他梦想着攻克救治心脏疾病的未解难题,让患者摆脱心脏疾病的折磨。
用“创新”解开医学奥秘
15岁考入原第三军医大学;23岁医学硕士;32岁医学博士;29岁破格晋升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同时被提拔为科室副主任;32岁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肖颖彬的这份履历足以让人惊叹。
回忆学生时代的求学经历,肖颖彬说,求知欲强几乎是那一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考上大学进入知识的殿堂每个人都很兴奋,有很强烈的学习欲望。毕业时,肖颖彬所有课程的平均成绩在93分以上,40多门功课成绩全优,毕业时考进心血管外科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心血管外科专家刘欲团教授。
在此后的工作中,在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肖颖彬始终把“创新”贯穿于自己的从医生涯,在他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时,作课题研究所冷血心肌保护方法,1996年博士毕业,担任科室主任后,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替代了科室沿用了多年的以冷晶体心肌保护方法,当年心脏手术的死亡率从7.9%降至0.45%,受到同行称赞。
1997年,肖颖彬学习当时国内兴起的心脏不停跳手术,经过反复探索、仔细研究,创新探索了一套综合序贯排气技术,完善了心脏跳动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技术模式,并成功应用到婴幼儿心脏手术。
2000年,肖颖彬在海拔3700米的西藏高原,成功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高原上的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再一次引起同行关注。肖颖彬和同事们不断研究完善该项技术,成功应用于6000多例心脏病人,先后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要活到老学到老,医生这个职业更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肖颖彬用不断学习、创新解开医学奥秘。
把“娃娃科室”带成全国先进科室
1996年,32岁的肖颖彬接过了带领新桥医院心血管外科发展的担子,成为当时全家军、全国最年轻的心血管外科主任。
上任之初,科室只有5名医生,平均年龄不足28岁,被人戏称为“娃娃科室”。由于人才断层,科室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科室唯一的大型设备是一台1980年代配发的体外循环机,每年手术不足150例,手术死亡率也比较高。肖颖彬和同事们日夜思考讨论,在大学“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以增加手术数量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发展路径。他带领科室人员克服人员少、设备差的困难,立下了“3年内完成科室老前辈们的梦想—实现年心脏手术量200例”的志向。
在肖颖彬的带头下,科室全体人员努力工作,使手术例数迅速攀升,结果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预定3年200例手术的目标。
随着心血管外科的蓬勃发展,前来就医的病人也大幅度增加。这时,肖颖彬考虑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高质量地服务日益增多的患者。
于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落在了培养人才、凝聚人心之上。肖颖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理论与技术教给科室的年轻人,他鼓励年轻人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先后派出十余名骨干赴欧美先进心脏外科中心,学习交流,掌握心血管外科前沿技术知识。
在肖颖彬的带领下,用短短5年时间,这个科室跻身全军四强、全国前列。科室被重庆市授予“青年文明号”,并成为“全国青年文明号”。
科研攻关构建重庆地区危重心血管病人远程会诊救治网络
近年来,肖颖彬又带领团队承担完成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救治关键技术”的重庆市科技重点攻关课题,致力于研究提高重庆地区主动脉夹层救治成功率,谋划构建远程会诊和救治网络模式。
肖颖彬介绍,急性主动脉夹层是相比于心肌梗塞,危险性更高,最凶险的急重症心血管疾病,病情会在极短的时间迅速发展,发病48小时内死亡率高达50%左右。
对重庆主城市民来说,患者可通过医院建立的24小时绿色通道,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相关检查,赢取手术时间,得到及时救治。
“但对于重庆一些郊县地区的患者来说,可能就无法得到专家及时确诊和救治。”肖颖彬介绍,这一课题研究得到市科委支持立项,探讨在全市建设远程网络会诊救治体系,通过网络上传患者病情和检查情况后,就能及时得到专家在线远程会诊,指导治疗和安全转运,将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