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梁素海:塞外明珠展现流域综合治理新生态
“乌梁素海我作过多次批示。现在看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还要久久为功。”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说。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湖两海”治理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力抓好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努力探索建立保护治理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和保护开发,书写了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塞外明珠”蒙尘,治理迫在眉睫
乌梁素海蒙古语意为红柳湖,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境内,是内蒙古西部最大的淡水湖泊,是候鸟南北迁徙的主要通道,对调节北方气候和黄河干流水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地居民说,很久以前的乌梁素海“不仅水质好,鱼类资源也很丰富,有鲤鱼、鲫鱼、鲢鱼、草鱼等20余种,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渔场,每年鱼产量达500多万公斤,其中黄河鲤鱼就占到了一半”。
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湖区受纳水体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重,水质日益恶化,于2008年达到顶峰,暴发大面积黄苔,沼泽化程度高,生态功能退化形势严峻。同时,乌梁素海周边流域内沙漠侵蚀、耕地盐碱化、草原荒漠化、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相互叠加,使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2005——2014年监测数据显示,湖区水质一直徘徊在劣V类。
对此,内蒙古自治区下定决心进行治理。巴彦淖尔市坚决抓好生态保护治理,实施“四控两化”行动(即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抓保护,强治理,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成功获批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并基本完工,湖区水质稳定在V类。
2021年,乌梁素海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普查工作,完成林业生态建设76.6万亩、草原修复22.1万亩,破坏草原林地违规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顺利完成,空气质量持续好转,PM2.5浓度下降24.2%,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乌梁素海流域保护修复、综合治理分别入选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联合发布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和中国改革2021年度案例。总干渠被水利部评选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乌梁素海不仅仅是乌梁素海,更是与渠系纵横的河套平原、黄河湿地、众多湖泊共同构成了乌梁素海流域。
“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乌梁素海问题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关键是要综合施策,系统思维,站在全局的高度,实施乌梁素海全流域综合治理。”
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原主任杜占贵介绍,当地坚决贯彻总书记“综合治理”的重要指示,坚持“湖内的问题、功夫下在湖外”,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整合和争取各类项目支持,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能力建设”和“点源、面源、内源、生态补水、物联网建设”及“水生态治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经过多年治理,乌梁素海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呈现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态势,2020年,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区被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同时通过引进先进的治沙技术,把沙漠治理与乡村振兴、精准脱贫、旅游开发、现代农业、清洁能源、特色小镇等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建设中水处理厂,充分挖掘中水回用潜力,尽最大可能将中水用于园林绿化、城市街道洒水、景观用水、工业用水,其余部分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后进入各级排干沟再进入乌梁素海,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乌梁素海的污染。
展现流域综合治理新生态
杜占贵介绍,近年来在河套灌区全面开展“四控”行动,推广使用有机肥、无公害农药和国标地膜,引导企业和农民绿色生产。
在乌梁素海湖区,实施生态补水、入海前湿地净化、网格水道、芦苇加工转化等工程,促进水体循环,改善湖区水质。
在原有2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基础上,新建18个站点,对各排干沟入总排干口、人工湿地、乌梁素海周边入海口等重要节点进行实时监控。
在湖区周边,强力推进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关停整顿一批破坏生态、违法违规矿山企业,通过料堆削坡整形、采坑回填、撒种草籽和植树造林等措施进行治理。
在乌拉特草原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对集中连片、功能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整治。
如今的乌梁素海,湖面银光朗映,水天一色,万顷空明,波光浩渺,水质持续好转,已经由过去的劣V类变成总体Ⅴ类,局部区域优于Ⅴ类,乌兰布和沙漠、乌拉特草原、乌拉山等治理成效开始显现,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展现出乌梁素海流域综合治理新生态。
草原客户端·正北方网记者 郝儒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