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观察·两会|“双圈”如何出圈?川渝两地代表委员答题:提升新质生产力
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经过4年多的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进入“加速期”。
围绕这一国家战略,2024全国两会上,川渝两地代表团联合提出《关于全面提升长江上游航运能力的建议》,两地全国政协委员也有联名提案《支持将成渝氢走廊区域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
3月5日的重庆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双圈”建设也成为中外记者关注的焦点。有记者就问到,重庆今年“新春第一会”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的系统部署,以及重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展现担当和作为等。
站在新的起点上,川渝两地代表委员共赴“春天之约”,来看他们如何回答这道“必答题”?
上游新闻联合红星新闻,邀请川渝两地代表委员共话“出圈”之策,他们聚焦文旅联动、产业融合、科技创新等,讲述奋进中的“双城故事”。
加强协同创新
共同培育新质生产力“主引擎”
科技创新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必答题”,是推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川渝两地如何协同创新,发挥“1+1>2”的效应?
“我们新研发的一款光电探测芯片,就要用到成都的电子技术。”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史浩飞说,他们在芯片科研领域与四川高校和科研院所有非常多的协同,联系越来越紧密。
史浩飞建议,川渝两地协同创新要将平台共建摆在首位,充分利用川渝两地的产业优势,共建产业园区和联合实验室,强化两地重点实验室之间的互动,聚焦项目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史浩飞说,加强各类人才的协同和互动非常关键,继续推动人才政策协同、制度衔接,在人才引进、交流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甚至共同引进高端人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引领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等机构。
“两地已经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尝试,取得了非常多的成果。”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说,接下来将继续谋划务实举措,让两地在协同创新上再深一度。
明炬建议,加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机制建设,特别是在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应用和创新平台的合作上更进一步。
“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双向奔赴,特别是科技战略上,共同发挥优势向上争取政策和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明炬还建议,两地在协同创新中走深走实的同时,要加强在人才和创新氛围上的进一步交融,共同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
文旅融合
协同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近年来,川渝两地加速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宽洪大量”“资足常乐”“七星揽月”“美石美刻”等一批川渝文旅组合高频互动。
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川渝两地如何协同唱好“交响乐”?
在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看来,重庆和四川的文化气质虽迥然不同,但差异性带来文化交融的需求。近年来,成都举办了艺术领域双年展等文化活动,这也正是重庆文化发展所需,未来,双方可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与共同举办艺术节庆活动方面有更多联动。
此外,焦兴涛特别提到,以重庆大足石刻、四川安岳石窟为代表的川渝石窟寺群,可在石窟寺文化共同研究方面进一步联手合作,产出更多创造性的转化与发展成果。
“巴蜀文化是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内容,可以围绕共筑巴蜀文化的核心理念,挖掘特色文化,培育既有‘国际范’又有‘巴蜀味’的文化品牌。”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冉冉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文化投入和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利用方面尚有诸多不足,未来,可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依托,布局一批特色巴蜀文化项目,打造具有时代感的文化精品。
同时,她提到,要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资源丰富、科技实力强大的优势,力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
产业融合
携手提升优势产业能级
推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和携手培育新产业、开辟新赛道、推动产业体系升级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
如何促进川渝产业深度融合?
以川渝正携手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为例,全国人大代表、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四川、重庆已形成优势互补。
“我们在川渝地区合作的供应商,大概有250余家,其中仅四川地区就约有50余家,采购金额已达到530多亿元。”朱华荣说。
谈及如何共同将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朱华荣建议,进一步加大两地研发投入,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在人才互补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两地人才的融合发展。同时,加快新产品的投放。此外,在“三电”方面,特别是电机、电控和电池等新能源领域、智能化领域,加大推进力度。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油气田开发首席专家文绍牧看来,“国内首个千亿级天然气产能基地建设,将更加巩固川渝天然气生产在全国的地位。”
他建议,油气探矿权到期延续不限续期次数。“续期太少不利于企业持续投入、技术攻关和稳定勘探开发,导致油气资源发现周期延长,从而影响生产基地的建成。”
同时,建议国家层面优先支持在四川盆地开展天然气与新能源深度融合发展,实现水风光气电多能互补融合发展,推动气电“两部制”电价政策落地实施。他还希望,国家对生产基地建设给予用地专项支持,建立用地绿色通道,加大用地保障政策支持力度。
文绍牧还建议,川渝携手设立CCUS-EGR和空气直接碳捕集(DAC)全国重点实验室。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陈竹 谭旭 严薇 裘晋奕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文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旗 刘力 任君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摄影
重报集团中央厨房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