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樊潇丹一家三口、刘波、郑昌萍及郑昌琼两姐妹在抗疫一线奔忙。首席记者 龙帆 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后勤保障、张贴海报、排查信息……连日来,在重庆抗疫一线,活跃着无数名志愿者,他们身上的红马甲如同一团团火焰,温暖着所有人。11月11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3名志愿者,倾听他们的故事。
个体经营者刘波
“我有10年党龄了,关键时刻我必须冲上去”
“我不过做了一点小事,都是该做的。”11日上午,当记者提出采访意愿时,志愿者刘波连连摆手。
“不,你帮了大忙哟!”北碚区蔡家医院负责人指着一大箱防疫物资告诉记者,11月4日晚,正是刘波一趟趟地将防疫物资从医院拉到临时核酸检测点,才保证了大规模核酸采样的顺利进行。
4日晚,北碚区对蔡家岗街道、施家梁镇、童家溪镇扩大核酸检测范围,从物资准备、三区两通道的划定,到现场秩序维护,工作千头万绪。
“我来帮忙。”刘波立即在蔡家岗街道社区群里报了名。当晚7点,刘波出现在蔡家岗街道盈田蔡家工谷核酸检测采样点。刘波个子高,身体健壮,后勤保障的任务就分给了他。
当晚,刘波开着私家车往返于蔡家医院和检测点之间。“整个晚上开了七八趟吧。累倒不累,就是蔡家医院那边路太窄了,不是老司机根本开不进去。”刘波打趣地说。考虑到要装物资,刘波特意开了一辆7座车。从搬到卸,都是刘波独自完成。他说,“大家都很忙,我能多分担点就多做点。”
每次运送完物资,刘波就在临时核酸检测点,拿起印有重庆市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小程序二维码的纸张,挨个让市民在手机上提前录入个人信息,以提高采样效率。忙了一个通宵,直到5日中午12点多,刘波才回到自己的工厂。他说,“我有10年党龄了,我的父亲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必须冲上去!”
志愿姐妹花郑昌琼和郑昌萍
“我们读书享受了国家的资助政策,在社会需要的时候,也想尽一份之力”
11月11日下午2点,渝北区龙溪街道李家花园社区,郑昌琼正拿着一叠疫情防控海报,跟姐姐郑昌萍一起张贴。
郑昌萍今年28岁,郑昌琼20岁。本轮疫情发生后,她们到临时核酸检测点做核酸,看着忙进忙出的人,姐妹俩萌生了当志愿者的想法。
11月6日,姐妹俩被分到了龙溪街道李家花园社区当志愿者,做清洁、贴海报、打电话排查有关人员,当天,姐妹俩连着忙了11个小时。“最累的是排查,一上午打了200多个电话,说得口干舌燥。”郑昌琼说。
“一些人以为是诈骗电话,当即就挂了。我们只能接着打,耐着性子做解释。”郑昌琼说,她和姐姐不觉得委屈,也不觉得累。“因为家庭条件有限,我们从小到大读书都享受了国家的资助政策,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时候,我们也想尽一份绵薄之力。”郑昌萍说。
防疫卡点上的一家三口
儿子的生日愿望是“愿天下无疫,国泰民安”
11月9日中午,重庆高新区走马古镇疫情防控卡点,3名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蹲在石板路上吃着盒饭。
“又长大一岁啰,这段时间难得聚在一起,就当是给你过生了。”他们是一家三口,父母二人正在给儿子樊潇丹“庆生”。父亲樊长江一边说着话,一边往儿子的饭盒里夹了一筷子肉,一家人其乐融融。
今年29岁的樊潇丹是走马镇社保所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辖区的一名青年志愿者,父母是退休工人。11月1日,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区紧急招募志愿者,得知消息后,樊潇丹的父母便报了名。
连日来,老两口坚守在防疫卡点,从发放宣传资料,为来往群众检测体温、做好信息登记,到向群众耐心解释,甚至还要到古镇里入户宣传。樊潇丹除了白天上班做好日常工作,晚上还要帮助社区排查流调人员情况,周末还会同社区干部去敲门走访。每天凌晨回家时,父母早已熟睡,第二天天不亮,他又出门了。
唯一能和父母打上照面的机会,就是每天中午,樊潇丹去为他们送盒饭。不过,他大都是来去匆匆,见面的时间只有几分钟,多寒暄几句都来不及。9日当天,更是他们一家三口上阵抗疫后,第一次在一起吃饭。这样特殊的“生日宴”,也让樊潇丹很触动。
“还是许个愿吧。”母亲涂梅抬起头望着儿子说。“那就祝愿天下无疫,国泰民安!”说完这番话,樊潇丹又端起盒饭扒了几口,然后匆匆离开,消失在古镇的巷子里。
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张亦筑
原标题:他们从各行各业奔赴一线,如同一团团火焰,温暖着所有人——防疫一线的“志愿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