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11:00-12:00 | 外国青年导演眼中的山城印象 10部纪录片带你走进不一样的重庆
今年4月,来自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金砖四国的的10名青年导演,受邀参加2018年度“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分别在重庆各地进行为期17天的创作活动。
10位外国青年导演记录下了自己眼中山城重庆,并推出10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桥隧之都《贯通》、峡与温汤《山中流泉》、佛迹南来《石语者》、食色之美《重庆三味》、龙行渝州《活着的过去》、水乳巴渝《被遗忘的声音》、《神秘巴拉胡》、《柱国之础》、康养之城《守望者》和桑梓山外山《山民》。
6月16日上午11至12点,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相关负责人,将在嘉年华现场(嘉州商圈风情大道)为观众解说这些纪录片的幕后故事及内容,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或许你将发现不一样的重庆之美。
我们在与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的对话中,了解到了更多关于10部纪录片的创作背景及深刻内涵。
重庆与世界嘉年华:为什么会想到通过外国青年电影人的视角来展现重庆的美,呈现出来的作品是否达到了预期?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这个活动是北京师范大学一个已经开展了七年的项目,也就是“Looking China”,外国青年看中国的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是第一次到我们山城重庆。重庆现在是一个网红城市,而且对外开放的力度很大,这一次我们把握住这个机会,邀请了金砖四国的十位外国青年到重庆来,把重庆的人文景色通过他们的镜头传播出去。
重庆与世界嘉年华:此次活动的主题为“生态·生物·生活”,请问为什么会确定这个主题,主题的内涵是什么?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这个主题是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的团队统一确定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三生”,“生态·生物·生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人与自然,人与生态”是时代的主题。
重庆与世界嘉年华:此次的作品多为反映重庆自然和人文风貌的作品,请问学校在日常文化沟通上,是如何向留学生传递重庆声音的?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我们按照组委会的要求,给十位外国青年安排了专家讲座,向他们介绍重庆的人文、历史、地理和自然风貌,同时也在重庆市区进行采风和考察。考察重庆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景区,同时也体验重庆的多维立体交通。让他们直观地感受重庆的特色。而且不同选题的外国青年,也跟中方制片人一起,提前介入到他们所要拍摄的主题景点,进行实地的勘查、采风,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重庆与世界嘉年华:在这些留学生的眼中,重庆的桥、三峡与温泉以及美食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示,请问你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有哪些,为什么?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十部纪录片印象各有各的侧重,但是从整体来看,“桥隧之都”这个选题,也就是影片《贯通》,一个汉语不会说从未到过重庆的俄罗斯小姑娘,深刻地领悟了重庆交通的特点和特色。通过一位年轻、一位年长两位摄影家的不同视角,很好地表现了她眼中的重庆地理特色和交通文化精神。
重庆与世界嘉年华:针对此次的优秀作品,学校接下来有什么推广计划?如何扩大这些作品的影响力?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影片完成后我们进行了展映,而且也推送了多期APP,每一期的反响都十分强烈,后续还有集中的展映,因为它是一个涉及整个中国,在东、南、西、北、中均有布点的一个大活动,还会有跨境的展映和优秀作品的评奖(金目奖),此外还有国际纪录片节、电影节的参赛,应该说是一个多维度、多方位、多方式的一个推送。
重庆与世界嘉年华:在重庆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方面,学校近期还有什么具体的活动计划没有;从长远来看,又将如何促进各国学生对重庆文化的了解?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应该说重庆这几年扩大了改革开放的力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来到重庆高校的留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重庆的各个高校,像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院、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都在大力推进教育的国际化。对留学生,各个学校开展了十分有益的文化宣传活动。比如西南大学就有专门的留学生文化节。这次“看中国”的活动虽然是北京整体策划,我们参与的,但是对重庆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关活动报道在新华社客户端,点击率将近百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大媒体,包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网站,都是专门加以了报道。下一期的“看中国”我们仍然会参与进去,并且把它做得更好,更早地和我们重庆的外宣系统对接,提炼优质选题、提高影片质量和传播质量,用外国青年的镜头宣传重庆,向世界推广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