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让生活更美好
重庆两江夜景。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彼时,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旅游”还只是一个生僻词。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世界第一大国际旅游消费国,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仅在2018上半年,重庆便接待游客2.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23亿元,说走就走的旅游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过去
重庆人旅游打卡解放碑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人均国民出游只有0.2次,其中多以不超过500公里的“顺道游”为主。对于80年代的重庆人而言,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恐怕要数现在都依然兴旺的旅游打卡地——解放碑。如今的解放碑日均人流量超过50万人次,区域内集聚大型商业体15个,商业设施面积达262万平方米,汇集LV、GUCCI等国际知名品牌100余个。但重庆人的出行选择,有自驾、邮轮,以及丰富的海外线路,显得丰富多元。
现在
直辖后旅游业腾飞至今
步入九十年代,中国迎来大众旅游热潮。1995年开始实行的双休日制度,1999年开始实施的黄金周政策,都让按捺已久的中国人开始计划真正意义上的一场旅行。
现如今,无论是穿楼而过的轻轨,还是灯火通明的洪崖洞,刺激着中外游客的旅游欲望,使得他们纷纷前来重庆“打卡”。
未来
“五张牌”打造旅游业发展升级版
未来,重庆将有五张“旅游牌”可打,并以此打造重庆旅游升级版。
其中,“三峡”牌为重庆旅游的王牌,未来,在打造过程中,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千年美景焕发新风采;“山城”牌,则将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在国际上具有独特性的山地都市旅游品牌;“人文”牌,则通过保护好利用好人文历史,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温泉”牌将把重庆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温泉旅游城市和温泉疗养胜地;“乡村”牌把发展旅游与振兴乡村结合起来,把田园风光、秀美乡村变成聚宝盆。
○重庆特色旅游产品
温泉游 从南北温泉到“五方十泉”
北碚北温泉
5分钱可以泡一次温泉,这是80年代,重庆市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副秘书长王旗对温泉行业最早的印象。
“最早的温泉,便是位于重庆巴南的南温泉与位于北碚的北温泉。”王旗说,可以用“轻奢”来形容“泡泉”,对那个洗澡都不方便的年代,“一家老小,甚至带着毛巾、香皂,以及浴巾,前往温泉,希望痛痛快快洗个澡。”
90年代,统景温泉和东温泉开始得到开发开始。王旗表示,2002年,是重庆温泉行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海棠晓月温泉度假村的开业,标志着重庆温泉的商业化开发时代和钻井温泉时代开始到来。
2006年重庆市政府提出《加快“五方十泉”建设,打造“温泉之都”的意见》,至2010年推出“温泉旅游主题年”,大力提升“五方十泉”、加快建设“一圈百泉”,是重庆温泉产业质的飞跃。王旗表示。
近年来,重庆市加大了温泉旅游产品的建设和开发,已经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档次高、结构优、综合性强的特点。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运营的温泉旅游项目40余个,温泉景观类型多样。
王旗说,如今,温泉的档次从30—300元不等,不同消费水平的游客,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同时,温泉旅游不仅仅只在“泡泉”,与温泉相互结合的养生、度假系列产品相继出台,如重庆的“悦榕庄”,便是高档次的度假温泉方式。
重庆的温泉产业发展并不止步于此。王旗表示,到2020年,全市将建成1个世界温泉谷、2个国际温泉医疗养生旅游中心、3个国家级温泉旅游度假区、4个国家(温泉)康养旅游示范基地、5个五星级温泉旅游企业、60个温泉旅游景区,推出温泉旅游精品线路15条,打造高品质温泉旅游镇10个、温泉旅游村20个,实现年接待游客达到5000万人次,实现温泉旅游综合收入700亿元。
邮轮游 走过四代的“江上五星级酒店”
黄金邮轮
如果要追溯重庆的旅游起源——长江三峡首当其冲。然而,尽管改革开放已经40周年,自驾、高铁及航班等出行方式愈加多元,邮轮三峡游的核心地位依然稳固。曾经的内河客运工具,已经升级为一座座江上移动的五星级酒店,承载着三峡的美景与体验。
重庆冠达世纪邮轮公司介绍,重庆的邮轮产业始于80年代初。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旅游船业随着长江经济发展的浪潮诞生了。率先开辟长江游船旅游业务的是美国林德布瑞特旅行社包租的“昆仑”号,打开了美国旅游市场。随着1983年“扬子江旅游船”,1985年“长城”号(第一艘中外合资旅游船),以及“西陵”、“神女”、“三峡”等七条旅游船的出现,长江旅游船业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事实上,邮轮的迭代也代表着整个邮轮旅游产业的发展。冠达世纪邮轮表示,第一代邮轮制造于80年代,如神女号等,其最大载客量160人左右,以满足游客住、行为基本需求。第二代邮轮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建造,船体更大,更注重旅游者需求,配置了公共活动区域,如酒吧、多功能厅等,如当时的神州号;第三代邮轮从2003年的世纪之星开始,到黄金8号为止,共计20艘游轮,均为度假型长江豪华游轮;第四代则是从2012年以世纪游轮“世纪神话”、“世纪传奇”为代表的长江邮轮,在进一步创新游轮品质的同时,更加关注游轮硬件本身的高科技含量、更加关注游轮环保、绿色、低碳领域的发展,使整体游轮硬件品质更为舒适。
同样,除了船型的变化,邮轮的市场也在飞速转变。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市场不再是一枝独秀,国内市场异军突起,成长快速,基本上已经占到了整个长江三峡豪华游轮的半壁江山,有些游轮公司国内市场更是高达80-90%的份额。
“未来长江三峡的游轮产品更多为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等主题类型。在线路的编排上也会参照欧洲内河游轮形态呈多线路、串联式发展,让游轮产品更加富有变化性和创新性。”冠达世纪邮轮公司表示。
三峡游 从奢侈到亲民的蜕变
世纪游轮新旗舰“世界荣耀”号
事实上,最早的三峡游并非如今般“说走就走”,在80年代,三峡游是一种奢侈的存在。“起步价,1000多美金。”现已退居二线,原长江海外邮轮公司负责人崔鸣表示,三峡游当初仅有邮轮一种选择,而船型分为“涉外”与运输,涉外船几乎不针对国内游客,全是境外游客参与,而一张船票的售价往往在1000美金以上,(按当时的汇率)接近10000元人民币。
不过,即便是乘坐国内邮轮游览三峡,也非“纯粹”的游览,江上跑的邮船,很大一分部承载客运的责任,这意味着,多数人只是在乘坐一种交通工具的同时,顺道游览三峡而已。
曾经的三峡游显得单一,而如今的多元方式让崔鸣震撼。她表示,现在几乎没有“涉外”的概念了,即便是五星级游船,无论国内游客还是境外游客,都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乘坐。现在的三峡游,每个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游览方式,不同的目的地,以及不同的时长,变得极为“亲民”。
○重庆旅游胜地
武隆 从无到有的世界自然遗产
武隆仙女山大草原
上世纪80年代,武隆旅游,乃至整个武隆略显名不见经传;如今,但凡时间充裕,外地游客都愿到这《变形金刚》拍摄地走访一番。不到40年的时间内,武隆创造了一场“旅游奇迹”。
武隆旅游发展起步于1994年5月1日,以芙蓉洞正式对外开放为标志。武隆区旅发委透露,整个武隆的旅游产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旅游起步期(1994年至2008年),1993年5月,发现芙蓉洞。历经一年的建设,1994年5月1日正式向中外游人开放,实现武隆景区零的突破,当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随后8年时间里,武隆又先后开发了芙蓉江漂流、仙女山森林公园、仙女峡漂流、天生三桥、龙水峡地缝等景区。2007年6月27日,在新西兰举行的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WHC)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武隆成为重庆市第一处、中国第六处世界自然遗产。建设旅游度假区新品牌。2007年底,由政府注资1亿元组建了国有独资的重庆武隆喀斯特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先后用6.8亿元实现了景区回购。至此武隆旅游从所有权、经营权和开发权“三权分离”,成功实现所有权、保护权、经营权和开发权“四权统一”。“申遗”成功极大增强了武隆抓旅游的信心,景区回购使政府掌握了旅游发展主动权。
第二阶段是从2009年起的二次创业期,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旅游发展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旅游宣传营销、各种奖励扶持政策兑现,强力推进旅游“十大工程”、开启全区集团营销,全面掀起组客入武工程、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仙女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11年,在取景拍摄《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视作品后,与张艺谋、樊跃、王潮歌团队合作,打造了大型实景演出剧—《印象武隆》,该剧于2012年4月23日公演后,入座率和社会反响一直较好。2014年天生三桥、中石院下石院等景区成功植入全球火爆的《变形金刚4》和国内收视率高的《爸爸去哪儿2》,再次聚焦了国内外游客的眼球。同时,每年举办仙女山国际露营音乐节、冰雪童话季、国际风筝节、全国森林旅游节等多个旅游节庆活动。自此,一个崭新的武隆呈现在游客面前。
大足 让石刻“活”起来
大足千手观音造像
与如今因石刻而闻名的大足相比,上世纪80年代,大足石刻却鲜为人知,用当地人的话讲叫作“养在深闺人未识”。大足境内有建造于唐宋年间(距今约1200年历史)的石刻文物保护单位75处,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融儒、释、道三教造像之大成,代表了公元九至十三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是人类石窟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和最后丰碑。
中国的石窟艺术,北有敦煌,南有大足。大足区旅发委透露,大足的石刻旅游起源自1999年,当年12月,大足石刻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5处石刻摩崖造像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晚于敦煌,早于云冈龙门。
从2011年起,大足石刻宝顶景区实施提档升级工程。提档升级后的新景区核心区面积由原有的220亩扩大到1100亩。主要改造建设了大足石刻博物馆,新建孔雀园至大佛湾景观甬道、牌坊、观景塔、桥梁、停车场、入口大门及游客服务中心等。
园区包含游客服务区、文物展陈区、民俗体验区、石刻参观区和宗教祈福区5个功能区,使整个大足宝顶山石刻游览时间由1个小时增加至3个半小时以上。千手观音修复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一号工程,历经8年修复得以金光再现。新建的大足石刻博物馆是目前我国最大、最全面的石窟专业博物馆。博物馆的360度环幕影院,可容纳600人,是全球最大、首次使用激光投影的环幕影院。
未来,大足将紧扣全景化打造、全产业融合、全领域覆盖,全力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向着“国际文旅城”目标迈进,建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巫山 12年的红叶情结
巫山红叶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改革开放40年以来,巫山的旅游产业发展,俨然是重庆旅游发展史的一部缩影:一是三峡成库前的辉煌;二是告别三峡游后的回落;三是近年来的重整旗鼓快速发展。
1982年,巫山小三峡景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当时的小三峡、小小三峡以自然秀丽的峡谷景色享誉全国,1997年达到顶峰,接待游客133万人,实现旅游收入6358万元。
1998年开始,经历“告别三峡游”后,巫山旅游业陷入低谷,当年仅接待游客36万人次。近年来,巫山将红叶节逐步打造成有文化品位的主题游。从2012年开始,进一步打造神女峰、神女溪旅游环线、神女景区、文峰景区、当阳大峡谷、大昌古镇、乡村旅游等。旅游线路由传统的小三峡一条线路增加到赏红叶、登神女峰、体验农家乐等近二十条线路,极大改变了以前旅游线路单一、旅游产品单调和低级的状况,更多人吃上了旅游饭。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136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7.36亿元,景区门票购票人数突破100万大关。
当然,更多人熟悉巫山、了解巫山,还是因为其坚持了12年的红叶节。首届三峡红叶节暨第八届神女旅游文化节于2007年11月28日在巫山开幕,当天接待上万游客,在三峡红叶节招商引资会上,巫山引进资金16.5亿元。截至目前,红叶节已连续举办12届,在第十二届中国·重庆长江三峡(巫山)国际红叶节上,巫山共接待游客34.2万人次,综合经济收入达1.5亿元。
同时,树立“大交通”理念,全面实施交通三年大会战,着力打通对内对外旅游大通道,将是巫山旅游发展的未来。巫山机场2019年上半年通航,2021年郑万高铁通车,还有两巫高速、奉建高速等多条高速公路相继竣工,到2021年基本建成渝东门户综合交通枢纽。
○数据解读
游客人次从1416万增至5.4亿
1996年,全市实现游客接待总量1416.95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1400.5万人次,入境游客16.4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9亿元,其中,国内游客实现收入43.02亿元,外汇收入7047万美元。
截至2017年,全市总体接待游客量猛增至5.4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75.55亿元。22年间,重庆的游客数量增长38倍,旅游收入增加73倍,其中,外汇收入达到19.47亿美元,同样猛涨27倍。
○业内声音
两个“涉外”意义完全不同
对于见证过上世纪80年代重庆旅游市场的重庆中旅集团董事长刘放而言,很喜欢用“涉外”来形容重庆旅行社行业的“起锚”。
“那时候,似乎没有市场经营主体的概念,一切都是按‘计划’行事。”刘放说,80年代的旅行社更像是事业单位,完成政府及大型企业的涉外接待工作。几乎不与普通老百姓打交道。”
1997年重庆直辖后,重庆市旅游局下设重庆国旅、重庆中旅、重庆海外,以及重庆青旅,均从事业单位编制,转变为企业,同时实现“政企脱钩”,逐步转向市场化运作。
从2012年开始,系统化、平台化、网络化开始席卷整个重庆市旅游行业,大大小小的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席卷商圈及社区,方便普通百姓报名出行。
刘放表示,曾经旅行社的生意是接待外宾的涉外,现在,每个旅行社很大一部分生意来自国际出游,同样也是“涉外”,但主题变化了,输出更多的重庆人出去看世界。
对于未来,刘放认为,如何满足游客个性化、多元化和碎片化的服务,将是整个重庆旅行社行业发展的新目标。
重报都市传媒记者 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