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佯咗 嘿咗 嘿佯咗 嘿咗 撑起”!
曾经,巴蜀境内,山高水急。川江木船载客运货,皆需人力拉动,稍不注意,就会被凶狠的江水吞噬。作为长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川江号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曾经的船工们与险滩恶水搏斗,用顽强不屈的精神,唱响了这一首首生命之歌。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不仅是一种劳动歌曲,更是川渝人民生活智慧与精神风貌的体现。
▲蔺承新(左)和陈邦贵。受访者供图
川江号子非遗传承人蔺承新认为,“负重前行,团结拼搏,乐观向上,勇往直前”是川江号子的精神本质。这些年来,蔺承新一直致力于川江号子的传承与传播工作,他不光通过表演让观众感受到川江号子的艺术魅力,还在教育实践中做出了诸多创新尝试。
1982年,蔺承新调到重庆轮渡公司团委工作,结识了川江号子王陈邦贵,并拜他为师,学习川江号子。随着学习的深入,蔺承新愈发感受到川江号子的深厚底蕴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演出,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竣工,国务院也将川江号子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蔺承新感叹:三峡大坝的竣工,就意味着以前的川江险滩恶水消失了,它成为一种历史,留下一种精神让我们传承。
▲蔺承新团队在大竹林街道表演川江号子。受访者供图
为了更好地传承川江号子,蔺承新不断探索、创新川江号子的传承方式。他编导了《川江号子组歌》表演节目——以川江号子为主线,把音乐、舞蹈、朗诵、表演融为一体;把民歌、山歌和流行歌有机结合,还尝试用“新瓶装老酒”方式,将川江号子与嘻哈、说唱等流行音乐元素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川江号子表现形式。
▲《川江号子组歌》的表演现场。王加喜 摄
蔺承新的传承工作得到了两江新区大竹林街道的大力支持,并受邀成为了大竹林街道的非遗传承研学导师。
近期,他正在编辑《两江新区人和小学川江号子校本教材》,希望通过标准、规范和系统的教材,改变传统的一对一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让更多学生系统、规范学习川江号子这一宝贵的非遗文化。同时,他还在设计一个川江号子主题展馆。该展馆位于人和小学内,这里也是蔺承新最早开展川江号子社团特色课程的地方。
▲蔺承新正在开展川江号子特色课程教学。受访者供图
2024年端午节期间,蔺承新带领人和小学的学生,将川江号子从课堂搬到了嘉陵江边,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江边川江号子课,“让孩子们感受江边的氛围,吹着江风,赤足沙滩,童心绽放,孩子们很是开心”,蔺承新说,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川江号子的魅力。
“川江号子是重庆的一张精神名片。”谈及川江号子的未来发展,蔺承新满怀期待。他希望川江号子能够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感悟到它的精神力量,并从中获得身心健康与快乐。“希望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会唱上一两句川江号子。”这是蔺承新的美好愿望,也是他不懈努力的方向。
(记者 郭姝彧 实习生 郑皓天)
编辑:詹遥 责编:ls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