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区南平镇发力乡村旅游 走出由黑转绿的蝶变之路
10-13 11:09:15 来源:重庆日报

南川区.jpg

△葡萄园成为学生们的科普实验基地。(南川区委宣传部供图)  

重庆日报消息,过去的南川区南平镇是煤炭重镇,全镇拥有大小煤矿数十家。现在,因煤炭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关停,该镇经济正面临着转型发展。

由黑转绿,走生态发展之路是南平镇寻求出路的突破口。

因煤而兴 因煤而衰

“百年南平,一煤独大”。

煤炭曾是南平镇立足的根本。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平的后山煤矿、高寿桥煤矿、龙洞碥煤矿就很有名,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南平的煤厂以迅猛之势,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煤炭企业有十几家。

煤炭行情好的时候,南平镇的工业经济几度成为乡镇发展的代表。

然而,煤炭越采越枯竭,煤矿越挖越深,南平镇也变了——全镇采空区密布,土壤层蓄水能力丧失,1.8万亩耕地常年缺水。

缺水,让丰收成为一种奢望。“种啥啥都长不好,只能将就过。”该镇玉龙村村民鲜思明告诉重庆日报记者,玉米和红苕基本上都用来喂猪,一年到头除干打尽,也就指望着年底卖猪的几千块钱。

玉龙村是南平镇采煤的“重灾区”之一,地陷、沉降时有发生,村民生活得提心吊胆,一刮大风下大雨就怕屋子垮,别人往屋里躲,他们却是往外跑。即便有些钱,也不敢建新房——因为这里到处是采空区,新房也不能保证安全。

随着煤炭价格的走低,加之开采难度大,煤矿入不敷出,纷纷关停。支柱产业走向没落,镇里也开始寻求替代产业。

从地下到地面 从黑金到绿色经济

“我们的目标是发展乡村旅游。”南平镇相关负责人说。位于该镇的神龙峡景区,是距离主城较近的漂流玩水好去处,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以上,足可以支撑附近村民发展农家乐。

村民何德文是较早嗅到商机的人。早在几年前他就率先成立了何园农庄,近几年每年年收入都达到了10万元以上,引得周边村民纷纷仿效——短短几年,距离神龙峡最近的永安村便发展起110家农家乐,多数村民都在景区的带动下,成了这条旅游产业链上的一分子,吃上了“旅游饭”。

在昔日的采空区,替代产业也开始纷纷崛起。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南平镇红山村看见,采空区不见了以往的荒凉情景,一个体验式的休闲农庄呈现在世人面前。

老板徐忠毅,以前是一名煤老板,如今转型发展农业。他说,“煤炭产业是夕阳产业,终究是被淘汰的对象!”农业赚钱虽然没有煤炭来得快,但细水长流,时代在变,我们也要改变。”他的农庄面积约100亩,分为接待区、亲子游乐区、种植区几个部分,目前农庄建设基本完成,将择日开业。

适应发展潮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南平镇不少曾经的煤老板也逐渐明白了这个理儿,纷纷从地下向地面转移。原高寿桥煤矿老板杨家烈搞起了玻璃加工;原盖石煤矿老板练启祥现在办了一家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上万头,今年还流转了天马村500亩土地发展茶叶产业。

调产业结构 现代农业鼓“钱袋子”

在南平镇看来,乡村旅游是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源头。“我们大力推进神龙峡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建设,打造集花卉观光、滨水体验、山乡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旅游目的地,着力扩大乡村旅游经济带;同时积极引导当地村民发展配套产业。”该镇相关负责人说。

2013年,南平镇引进重庆绿航母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茶产业。现在,红山村五社、六社的土地都成为了茶园,一社、四社也规划成为了茶叶展示中心。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在基地打工等方式,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就业。“在基地打工每天有六七十元的收入,加上土地流转费,一年能收入2万元左右。”村民陈仕福说,前年他还在贵州打工,眼看村里茶叶基地越来越大,便选择留下来。

在永安村,新近打造的葡萄园在这个炎热的夏季吸引了不少游客。“选择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周围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旅游市场;其次,永安村的土壤富含硒元素,这里的有机硒葡萄,每公斤硒元素可达40微克,是普通葡萄的10倍,产品质量有保障,自然不愁购买人群。”葡萄园投资者表示。

富硒葡萄、红山茶叶是南平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镇依托生态优势,在永安、云雾、红山村重点发展茶叶产业,着力打造万亩茶叶基地;在石庆村、玉龙村采取公司+农户、业主+农户的模式带动发展蔬菜基地1000余亩;在水丰村大力推广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药材300余亩;在永安、天马等旅游沿线大力发展葡萄、晚熟李、桃子、西瓜等水果产业,初步形成集采摘、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越来越多的农民也依靠现代农业产业鼓起了钱袋子。

重庆日报记者 颜安 通讯员 隆运娇

原标题:南川区南平镇发力乡村旅游 走出由黑转绿的蝶变之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