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智联招聘、猎聘、前程无忧几大招聘平台简历泄露的问题,引发网友关注。据央视财经报道,在一个名叫“58智联粉”的QQ群里,记者向一位买家支付7元,便买到了一份智联招聘上求职者简历,简历上求职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照片、联系方式、工作经历、教育经历等信息一应俱全。不仅如此,在上述招聘平台上,企业账户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能下载到求职者的完整简历。
如今,招聘网站已成为人们求职的第一选择,求职者出于信任和招聘需求将个人信息保存于网络平台之上,“给钱就能买到简历”,这番操作让人不寒而栗。如果这些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则容易滋生电信诈骗、网络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行为,给求职者带来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那么,到底是谁在泄露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呢?又是谁在买卖个人信息?从媒体报道来看,一部分的简历泄露来源于平台管理不严,只要是企业用户花钱就可以随意下载求职者的完整简历,管理的漏洞带来信息泄露风险;另一部分则是非法收集、出售个人信息,比如记者卧底的QQ群,任何人花钱就可买到简历信息,到底是谁在收集这些信息?又是谁在卖?是平台有内鬼,还是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技术非法获取了简历信息,必须查清楚,严惩不贷,而平台作为责任主体,同样也难逃失察之责。
问题曝光后,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猎聘纷纷致歉,并表示已达成共识,联合抵制侵犯求职者权益的不法行为。道歉有用的话,还要法律法规来干嘛。求职者将个人信息递交招聘平台,根据《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相关内容,平台方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建立健全网络招聘服务用户信息保护制度,不得泄露、篡改、毁损或者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
同时,《网络安全法》还明确了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主体,确立了“谁收集,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因此,筑牢个人信息安全“防火墙”,平台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应加强用户数据管理和保护,面对涉及用户隐私的重要信息,该加密就加密,不能“给钱就看”,同时也要让用户有选择的权利,可以选择哪些信息不被公开;其次,妥善处理数据用途,小心甄别企业账户的真伪,定期对平台注册企业进行筛查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出售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保护任重道远,对于这种泄露、贩卖个人信息的行为,相关部门还必须加大重拳出击,提高违法成本,保障求职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个人也应牢牢树立起保护隐私的安全意识,遇到信息被泄露,应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上游新闻评论员 龙春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