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游评论 > 正文
上游评论 | 父亲研究儿子获奖?青少年科技竞赛岂能成为“拼爹”游戏
10-28 15:26:23 来源:上游新闻

微信图片_20200608104844.png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被曝利用自己和实验室团队的科研成果,供儿子获奖升学,此事引发热议。

据澎湃新闻报道,2015年,还是初中生的刘某阳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被合肥重点高中一六八中学录取。而他的父亲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前述刘某阳的发明被指在名称、工作原理、外观方面,均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2年的一项科研成果高度一致。当时,刘建国任该所副所长,也是该科研成果所属项目的主要完成人。

不仅如此,2018年刘某阳再次凭借发明“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了多个奖项,并获国家专利。该发明也与其父亲2011年所申请的国家专利“激光酒驾道边在线监测系统”原理高度相似。

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发布声明称,针对此报道,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高度重视,已迅速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全国青少年科技大赛组委会也表示,正在核查该学生获奖作品,会根据核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中科院实验室研究成果装置,摇身变成一中学生科技竞赛作品?这类连物理老师看着都有些费劲的科研成果,初中生就能完成?莫非真是科技神童?刘某阳当时的任课老师也证实,该发明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刘某阳父亲的指导和帮助,“属于‘大手拉小手’”。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不可否认,父亲搞科研,肯定会对子女涉猎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帮助,参加科技竞赛也有一定优势。但从新闻报道来看,儿子的获奖发明与父亲的科研成果“高度一致”,这就让人怀疑了:父亲研究儿子拿奖?这样的操作显然已超出了所谓“大手拉小手”的合理范畴。到底存不存在违规行为,还需要进一步调查清楚。

而这样的事情也并非个案。去年,昆明一名小学生因为研究癌症获得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项目(小学组)一等奖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后,涉事小学生父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陈勇彬,发声道歉,承认“过度参与”项目,“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其所获奖项最终被撤销。

如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内卷到这种地步了吗?据悉,青少年科技竞赛的举办初衷是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可到了如今这样,比的已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目的也不是激发科研兴趣,而是升学。这显然已背离大赛的初衷和公平原则,也严重违背了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同时,通过此番操作达到升学目的,也是一种教育作弊,严重伤害教育公平。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深远,这样的“代劳”行为,还是一种极坏的家庭教育和道德教育。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应该在子女成长过程中“过度干预”,这会给孩子建立一种“不劳而获”的怠惰心理,对孩子未来成长极为不利。说到底,父母帮不了孩子一辈子,纵使进入名校,纵使名利双收,根基不牢,看似美好的画卷也终会被打破,到头来,悔之晚矣。

因此,要坚决杜绝这类学术“拼爹”行为,把科技竞赛的舞台还给青少年,让孩子们在一个公平诚信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才是对他们终身受益的事。

特约评论员 郝巧玲

上游评论投稿邮箱:sypl2020@163.com

微信图片_20201223132518.jpg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