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轻柔地撒在川杨河上,紫薇公园的银杏树好似加了滤镜一般在风中摇曳,银白色的有轨电车载着忙碌了一天的人回家……
如果不是抬头看见微软、霍尼韦尔、百度等知名企业的LOGO,我似乎已经忘记我正在一座巨大的科技园区内,而不是在美丽的公园之中闲情雅致。
此时,潘晶正沿着丹桂路的河边跑着步。在张江工作多年,下班回家前,他总爱到公园、河边锻炼锻炼。
在这座拥有38万人才工作的上海张江科学城,有太多像潘晶这样的70后、80后、90后,他们在这里学习、工作、创业,也在这里生活、安居,把张江变成了家乡。
张江28年的成长历程,正是中国高新区从1.0版本到4.0升级版的缩影。
2017年,上海市政府批复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张江升级为张江科学城,如今张江正成为担负重大国家战略的“科学之城”,国际国内科研机构纷纷落户,重大科学创新项目相继开工,科学家、企业家、资本家等在此汇集。
28年,从生产咸菜、酱油的小镇,到人才云集的科学城,张江是怎样做到的?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努力建设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两中心两地”目标,其中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要求集聚创新要素、增强科技创新的竞争力。重庆将有哪些科技创新经验可以借鉴?
国产大飞机制造项目
创新项目法人化制度,政府投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80后潘晶工作的上海钛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就在丹桂路上的张江科学城展示厅旁,每一个到展示厅参观的人,都会看到这家企业的名字。潘晶,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CEO。
获4轮融资、累计研发10多款医疗机器人、落地200余家三甲医院,这是钛米机器人成立5年来取得的成绩单。入驻张江科学城以来,潘晶在当地一站式服务政策的助力下,带领公司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
在钛米机器人收获的4轮融资中,不仅有IDG资本、国科嘉和、金浦投资这样的明星投资机构,也有浦东科创、张江高科、张江科投这样的国有资本。
这一切,要得益于上海的项目法人化成果转化制度。
2018年7月27日,上海首个以项目法人化模式运作的成果转化机构——浦东新区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浦东基于产业发展需求,广泛借鉴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的一次新探索。钛米机器人作为首批项目,纳入了该产业创新中心,并在最新一轮融资中获得多笔国有资本投资。
潘晶介绍说,他和团队曾在张江的一家外资仪器公司工作,为全球60多个机器人项目提供了设计方案与原型,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在张江,像他这样有外资或国外工作经历的科技人才自主创业的不在少数,但往往发生中资金成为一大难题。
“企业在其发展阶段需要聚拢资源,有了产业创新中心的帮助,可以顺一些,少踩些坑,毕竟政府站在产业高处,视角更清晰,看得更远;而且中心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这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潘晶说,目前钛米机器人的国有属性已经超过20%,国有投资不仅让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也增强了钛米机器人的社会公信力。“但事实上,国有资本在钛米扮演的就是企业股东的角色,他们并没有对企业运营产生影响,在行使相关权利和义务时,他们和市场化的股东是一样的。”
创新先行先试,MAH制度加速生物医药研发上市
在张江科学城有三大主导产业,分别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以及接下来要说的生物医药。
2019年,张江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经营总收入达8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市近1/3。
如果要问这群从事生物医药的科学家、企业家,上海和张江有哪些创新举措?MAH制度并定是高票当选。
一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长期以仿制药为主,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rketing Authorization Holder,MAH)制度,就是指药品批准文号和生产许可脱离,允许试点的药品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取得药品的批准文号,并且对药品质量承担相应的责任。
“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工作,对于鼓励药品创新、提升药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让研发型的药企可以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都投入到新药研发上。”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兼执行副总裁苏慰国如是说。
上海2016年获批试点MAH制度。2018年9月4日,和记黄埔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正式获批上市,这是上海通过MAH试点上市的第一个一类创新药,也是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抗结直肠癌新药。
苏慰国说,在MAH制度试点以前,只有生产企业可以销售药品,对于大多数中国生物创新药品种的研发者来说,很难找到高水准生产企业可委托代工。和记黄埔医药公司虽然在2007年8月就完成了呋喹替尼设计与合成,但却不能满足销售条件。
“有了MAH制度,专注药品研发的企业不需要再建一个生产工厂就可以销售药品,也就能将更多资金用于研发,集中精力去做擅长的事情。”苏慰国说。
截至2019年10月底,上海市已有54家单位提交了131个品种的MAH试点申请。这其中,有31个属于尚未在国内外上市的一类创新药,已有90个品种获批成为MAH试点品种,63个品种获得上市许可。
仿生机器人
创新人才机制,让高端人才“来”也能“留下来”
潘晶是南京人,苏慰国是苏州人,但他们都来到了张江创新创业,成为了别人口中的“张江男”。
“这里有优质人才,最重要的是有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和留下人才的环境。”潘晶说。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经济发展处处长陶贤俊表示,创新是张江科学城的根基,但要实现创新,就必须聚集高端人才。
近年来,张江科学城不断落实人才政策,打造创新创业新平台,让更多高端人才留下来。
陶贤俊举例说,上海试点自贸区永久居留推荐直通车制度,经张江科学城推荐,罗氏制药总经理周虹便获得了全国首张由自贸区推荐的永久居留身份者。同时,开展外籍人才“多证联办”试点,在张江科学城设立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外国人才可联办就业证和居留证,大大节省了办理时间。
2019年7月底,上海国际科创人才服务中心落户张江科学城,这是专门为科创人才服务的创新平台,不仅下放了国内人才引进直接落户和留学回国人员落户审批权,也让更多人才政策直接在张江科学城落地。
好的人才政策和创新环境,的确能让国内外人才“来”,但如何让他们“留得下来”也是张江科学城思考的问题。
陶贤俊说,张江科学城一方面建设国际人才公寓,布局规划国际化教育机构,让人才不仅来工作,也能把家带到这里,在张江安居乐业。不仅如此,张江科学城还大力改善配套设施,让工作成为生活。
记者在张江科学城转了转,一路上有张江戏剧谷、国创中心、张江科学城书房、张江当代艺术馆、紫薇公园,人文和自然串起张江的生活走廊……
“张江吸引了大量人才,还通过人才公寓、优质教育配套、人居环境等留住人才,形成了人才服务闭环。”潘晶说,得益于这些环境,他们这样的高科技公司才能找到更优秀的技术人员,员工能放心在张江安家落户,将更多精力投入创新创业。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瀚祥 韦玥 摄影 邹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