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南港码头,一辆辆崭新的汽车井然有序地登上滚装船。几天后,这些从临港生产的汽车,将通过大海被运到各地。
临港地区位于上海东南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距上海市中心75公里,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加上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南港码头,让这里成为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经过十八年的发展,这里已从无人问津的滩涂,蜕变成集国际物流和汽车、电子装备、人工智能等产业于一体的上海经济新增长点。
2019年8月20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滴水湖畔正式揭牌。临港不再只是上海的临港,而是承载着国家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布局的使命。正如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所说,增设新片区不是为了单纯打造区域性的发展亮点,而是构筑代表国家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平台。
在今年的重庆政府工作报告中,“国际”一词被提及超过30次,释放出内陆城市的开放决心和新机遇。港口建设、大通道枢纽、产业集聚,上海临港对外开放的成功经验,无疑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重庆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依靠天然优势
临港打造重要物流枢纽
上海以港兴城,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
说起上海的港口,大家可能会想到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2019年末,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来到的上海南港码头,这里可以说是上海港口“家族”中的一名“新成员”。
南港码头2013年开港运行,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位于长江出海口、沿海中部、国际航道边、国家沿海铁路网络中部节点,是天然的多式联运发起点,集疏运条件极为优越。
站在南港码头上,一辆辆上汽大众、上汽荣威从记者身边驶过,再有序地登上滚装船。
上海临港产业区港口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几年南港主要承载产业区内风电叶片、工程机械、特种设备和自贸区期货金属等为代表的重大件口岸物流服务,现在正积极建设滚装整车及零部件的汽车物流分拨中心。
记者看到,在南港长长的岸线上,已建设投运了9个万吨级泊位,最大可靠泊5万吨通用船型和7万吨级滚装船型,而这仅仅是规划岸线批复1530米、18个万吨级泊位的一半。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落户,为上海南港以及临港的物流枢纽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该负责人表示,作为先行启动区内唯一与内陆产业紧密相连的开放口岸,上海南港正申请将南港后方部分陆域纳入特殊综合保税区,通过保税和非保税相结合,强化开放口岸功能。
按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要求,南港码头将于洋山深水港、浦东国际机场、芦潮港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一道,增强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水水中转功能,建设新片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
依托于枢纽建设
上中下产业链聚集效应凸显
王伟已经在南港码头工作了六年,他不仅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海风,也习惯了一批又一批不同肤色、说着不同国家语言的国内外企业负责人,登上码头考察临港。
依托于物流枢纽的建设,越来越多的产业在临港聚集。
以汽车产业为例,2019年9月,24个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重点项目在临港新片区举行签约仪式,项目包含制造、应用、服务和功能平台四大类型,涉及总投资近80亿元。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项目集中落户临港,也并非偶然。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上汽自主品牌整车和新能源整车项目、奔驰再制造、延锋百利得等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临港,为临港汽车产业齐全的产业链打下基础。
2018年10月,上汽大通EV31项目整车下线,让临港在新能源汽车上开始发力。同年,世界电动车产业巨头特斯拉落地临港产业区,是上海历史上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也是国内电动车外资股比开放以后第一个项目。
汽车除生产外,前端的设计、研发同样需要产业的集群。
从南港码头出来,车程不到五分钟,就能到达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这是由上海交大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股东方共同投资成立的汽车产学研项目。
记者在企业的汽车动力总成高端数控加工中心看到,硕大的无人车间里,正在生产发动机缸体、缸盖,变速器阀体、壳体等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关键零件。
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隼介绍说,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量和销售市场,然而中高档动力总成加工技术、装备与生产线却完全依赖进口,这个项目就是为了解决国产汽车“卡脖子”的问题。“目前我们研发的动力总成关键零件已和临港多家汽车整车企业合作。”
数据显示,2018年,临港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达380亿元,已超越电力装备产业,成为临港新片区制造业产值最高的产业。而在物流领域,南港码头在2018年,完成了汽车整车装卸40万辆,这一数字,在全国排名前六。
在临港,物流聚集了产业,而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壮大了物流。
聚焦七大前沿产业
让开放型产业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
时代,总是给勇立潮头的人更多机会。
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在滴水湖畔正式揭牌。如今的临港,肩负着国家的使命与荣光。
临港新片区在成立短短两个月后便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2019年10月20日,临港新片区发布数据,两个月时间临港新片区新设立企业1329家,与16家重要的金融机构、44家重要的国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对涉及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和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的企业集中签约了62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60亿元人民币。
临港经过18年的开发,除了汽车、电子装备等优势产业外,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些骨干企业,也集聚了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在临港新片区的新发展道路上,哪些产业将成为拳头?
在临港办公中心,记者在墙上看到了8张产业地图,包括新片区区位图、功能分区图、用地潜力图、重点产业布局图、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图、人工智能发展布局图、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图、航空航天产业布局图。
这8张看似相同的地图背后,实际上是临港新片区发展的“罗盘”,引导这艘面朝大海的“巨轮”形成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实现产生集聚效应。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任陈杰介绍说,临港新片区将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绿色再制造七大前沿产业;同时,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服务领域与原有片区形成错位,重点发展新型国际贸易、跨境金融服务、航运服务、信息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五大现代服务业。
陈杰表示,突出产业发展、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是临港新片区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和上海自贸试验区原有片区相比,新片区更加着眼于构筑上海长期发展优势,立足临港地区已有的产业基础、空间优势,把“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瀚祥 韦玥 邹飞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