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小时候越“乖”,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上游新闻2024-12-04 16:20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认知中,“乖”往往被视为对孩子的最高赞誉,这种“乖孩子”常常被视为榜样,是众多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普遍希望孩子听话、懂事、自律、成绩优异、遵守规则,认为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然而,这些“乖孩子”真的快乐吗?

萌萌从小就是听话懂事的乖孩子,学习成绩优异,每天放学去各种补习班,在家也听妈妈的话。但高考失利后,在父母的施压下,她开始变得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小欢喜》中的英子也是如此,品学兼优,却在父母的高压下渐渐失去自我,变得抑郁。

“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对父母言听计从。

无论父母的安排正确与否,他们都不敢反驳,害怕让父母失望。他们压抑内心的想法和情绪,只为讨好父母。比如曾经一位来咨询的妈妈,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家境并不差,但父母为让她懂事,总是鼓励她无条件让步,把玩具或好吃的让给别人。当她的权益被侵犯时,父母也没有为她争取公平,导致她心里充满痛苦。

在学校里,“乖孩子”也常常为了满足老师和家长的期望,默默承受不公平的待遇。成绩好又懂事的孩子可能会被调到后排座位,即使看不清黑板、听不清讲课,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高考结束后,成绩可能不如预期,却还要承受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羞辱。“乖孩子”的这些表现,看似让人称赞,实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他们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乖孩子”,不断压抑自己,失去了自我,长大后往往面临更多的心理问题,可能表现出自卑、焦虑、抑郁、退缩、攻击性强等特征,甚至有些人会出现极端行为,如自杀。这些现象不仅让家长痛心疾首,也引发了社会对儿童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

这些现象不仅让家长痛心疾首,也引发了社会对儿童教育方式的深刻反思。

一、“乖孩子”长大后为什么面临更多心理问题

长期以来,社会对“乖孩子”的赞美与推崇,无形中构建了一套以顺从、听话、成绩优异为核心价值的评价体系。然而,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标准,往往忽视了孩子个性发展的多样性、情感需求的丰富性以及心理韧性的培养,从而在他们步入成年后,埋下了心理问题的隐患。

1.人格被压抑

心理学研究表明,乖孩子的“乖”“懂事”往往不是他们自己的人格,而是父母人格在其身上的投射。越“乖”、越“懂事”意味着他们自己的人格被父母压抑和扭曲得越厉害。一个人格从小没有得到自由生长的孩子,内在的自我难以成熟。就像一个被束缚在茧中的蝴蝶,无法展开美丽的翅膀飞翔。(例如,有的孩子喜欢绘画,但父母认为学绘画没前途,要求孩子专注于学习主科,孩子只能无奈放弃自己的爱好。这种情况下,孩子的人格被压抑,可能生理年龄在增长,但心理年龄却一直停留在低幼阶段,成为一个人格无法独立、心智无法成熟的巨婴。)

2.自我的压抑

“乖孩子”为了讨好他人,常常压抑自己的真性情感,忽视自我需求。他们表现出的“假我”,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在1960年提出过“真我”和“假我”的概念。从小过于听话、懂事的乖巧孩子,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假我”,用以满足父母的社会需求或人际需求的“防御性外在表象”。(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但为了不让长辈觉得自己不懂事,便压抑自己的欲望,摆手拒绝。)这份“听话”是建立在孩子“忽视自我”的基础上的,日后容易滋生诸多心理问题。

3. 缺乏应对困难的能力

由于小时候被过度保护,乖巧的孩子较少面对挑战和冲突,缺乏解决问题和应对困难的经验。当他们长大后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可能会感到无所适从,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种心理脆弱性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4.过度依赖他人的认可

乖巧的孩子往往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而过分关注他人的看法,忽视了自己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这种对外部评价的过度依赖会让他们在长大后难以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一旦失去外界的认可和支持,他们可能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

5. 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过度听话限制了孩子发展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他们可能习惯于依赖他人的指导和决策,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依赖性在长大后可能演变为“依赖性人格障碍”,导致他们在面对重要决策时犹豫不决、缺乏自信。

6.未学会情绪管理

乖巧的孩子可能较少有机会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被要求保持乖巧和听话。这会导致他们情绪管理能力的不足,使他们在长大后难以应对复杂的情绪和情感问题。长期积累的情绪压力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如抑郁、愤怒或暴力行为。

7.父母教育方式的影响

专制型、过度保护型、高期望型和情绪不稳定型父母容易养出“乖孩子”。专制型父母要求严格、缺乏沟通;过度保护型父母限制孩子探索、替孩子做决定;高期望型父母不断施压且缺乏鼓励支持;情绪不稳定型父母让孩子恐惧而迎合,缺乏安全感。这些父母养出的“乖孩子”可能只是表面现象,孩子内心可能存在诸多心理问题。

二、“乖孩子”长大后将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

“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过早地学会了“讨好”与“听话”,他们在追求他人认可与接纳的同时,往往牺牲了自我真实的需求与感受。

这种长期的心理压抑与自我忽视,导致他们在成年后普遍面临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困境。

1.自我认知的迷茫与内耗

(1)不懂拒绝的烂好人

“乖孩子”习惯性地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以换取他人的好感。这种长期的“讨好”行为,使他们逐渐失去了拒绝他人的能力,成为不懂拒绝的烂好人。

他们害怕拒绝会损害与他人的关系,即使内心不情愿也会勉强答应,从而不断消耗自己的精力与资源,内心却充满了疲惫与不满。

这种持续的自我牺牲,使他们难以真正了解自己的需求与喜好,陷入深深的自我迷茫。

(2)缺乏主见与自我探索

长期听从他人安排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独立性的培养与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习惯性地依赖他人的意见与指导,导致在面对重要决策时缺乏自信与主见。

例如,在选择职业、伴侣或生活方式时,他们可能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期望而非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最终进入一个自己不喜欢的领域,内心充满矛盾与挣扎。

这种缺乏自我认知的状态,使他们难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与价值。

(3)内心冲突与内耗

“乖孩子”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情绪与需求,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他们习惯于按照他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就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与否定中。

这种内心的冲突与矛盾,使他们难以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与价值观,导致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经历内心的挣扎与内耗。

2.情绪与社交的困境

(1)焦虑和抑郁

长期压抑自我需求与情感,使“乖孩子”在成年后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对自己要求过高,追求完美,一旦无法达到自己或他人的期望,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与自我怀疑中。

这种情绪状态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在职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严重问题。

(2)社交恐惧

“乖孩子”在社交场合中往往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与评价,害怕自己的言行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或反感。

这种过度的自我关注导致他们不敢主动与人交往,害怕在公众场合发言或表现自己。

社交恐惧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社交圈子与人际关系的发展,还使他们错过了许多成长与学习的机会。

(3)自卑与低自尊

“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自己的肯定与认可,他们习惯于以他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

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认可与赞赏,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

这种自卑与低自尊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他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还可能导致他们在职业、学业等方面表现不佳,进一步加剧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3.强迫行为与心理创伤

(1)强迫行为

为了满足他人的期望与要求,“乖孩子”可能会形成一些强迫行为如过度清洁、反复检查等。

这些行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他们的焦虑与不安,但长期下去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与负担。

他们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模式,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困境中。

(2)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如果“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创伤事件如虐待、欺凌、家庭变故等,他们可能会出现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种心理问题会导致他们不断地回忆起创伤事件并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应如噩梦、闪回、焦虑、抑郁等。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严重的功能障碍与人际关系问题。

如果你已经感受到自己因为长期追求“乖”而累积了心理困扰,那么一定要尽早学会自我治愈与成长:

第一步:改变认知,接纳与自我理解:成年后的“乖孩子”首先需要深刻认识到,过去的经历虽塑造了今日的自己,但不应成为束缚未来的枷锁。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缺陷与不足,是自我治愈的第一步。学会放下过度的自我批判,明白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并非全然归咎于己,而是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遇到问题时,勇于面对,冷静思考,寻找解决之道,而非逃避或自责。

第二步:倾听内心,情感表达与自我关怀:长期以“乖”为准则,许多孩子可能已习惯了忽视或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自我治愈的道路上,重视并倾听内心的声音变得尤为重要。学会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喜悦还是悲伤,都是自我关怀的体现。通过日记、艺术创作、与信任的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累积的情绪,让心灵得以喘息和滋养。

第三步:自我探索与重建:深入自我探索的旅程。勇敢地提问自己:“什么是我真正热爱的?”“我期望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我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些问题将引导你逐渐揭开内心深处的面纱,找回并强化那个被“乖”所掩盖的真实自我。同时,勇于尝试新事物,学习新技能,拓宽生活的边界,这些经历将丰富你的内心世界,构建更加坚韧、多元的自我认同。

第四步:专业支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当自我治愈的努力遭遇瓶颈,或是负面情绪已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时,不要犹豫,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他们拥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你有效应对心理障碍,重获生活的平衡与幸福。记住,寻求帮助是一种勇气,也是自我关爱的重要表现。

最后,别让“乖”这个字眼,成为束缚孩子个性与创造力的沉重枷锁。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带着各自的好奇心、梦想和潜能来到这个世界。当“乖”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时,孩子们可能会学会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放弃对未知的好奇追求,仅仅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生活。这样的成长环境,不仅限制了他们的个人发展,也剥夺了他们享受童年乐趣、自由探索的权利。

家长和教育者应当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和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包容的环境,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倾听,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即使那些选择与我们的期望不符。

记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他们的未来不应该被“乖”这个字眼所定义。而我们,也不该让“乖”成为定义我们的标准!

来源:“西心心理”杨东教授专家团队 齐建容

责编杨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