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周氏血统一脉相承、位置未变、名称未改,被誉为千年古村。它就是湖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村落上甘棠。 上甘棠村名如何由来?这里有怎样的历史故事?8月上旬,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来到上甘棠博物馆,探寻这里的历史韵味。
上甘棠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夏层铺镇,依山傍水,东至西一里路,南到北约二三百米,是湖南省迄今为止发现的形成年代最早、保存程度最为完整、形成时间最长的典型移民聚落,这个聚落具有最完整的聚落层次结构,经过48代周氏家族子孙的营造,至今完整保存有200多栋古民居,其中包含跨越400多年的8座明代古民居和68座清代古民居。
上甘棠博物馆讲解员周湘云介绍,上甘棠村如一颗保存完好的封建社会农村面貌的活化石,这里的看点很多。比如,古村太极八卦布局、耕读文化、道德教化、摩崖石刻、古建筑等。2006年5月上甘棠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上甘棠村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批准为历史文化名村。
2009年,湖南省文物局将上甘棠村列为全省首个“文物大保护大利用”示范点及农村文化“四结合”试点,并创建全省首个村级博物馆——上甘棠生态博物馆。该馆为湖南省首家村级博物馆,由省文物局与县政府共建,历时一年多筹备和建设,于2010年6月22日正式建成开馆。
▲上甘棠博物馆系湖南省首家村级博物馆。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萧鹏
上甘棠村村名取自《诗经·南风》
上甘棠村属于典型的聚族而居所形成的村落,依山傍水,座东朝西。
周湘云介绍,村的名字来源于《诗经·南风》中的一首《甘棠》诗。上甘棠周氏族人系召公姬氏后裔(姬氏因朝代名周而改为周氏),为“二十四弘”之弘本之后。因该村处于谢沐河上游,故称上甘棠;而处于谢沐河下游,同为周氏一弘的村庄称为下甘棠。
周湘云介绍,唐太和二年(公元828年)农历十一月初五,周氏第十世祖周可简率领族人移居上甘棠,迄今已经一千多年,现在村里有453户、1865人,除王姓一户、田姓两户、龚姓一户外,其余均为周氏。这里有个“石落出官”的千古传奇,封建王朝时代从这里走出的七品以上官员就有101位之多。
上甘棠曾为地方行政中心,古代县治的驻地。距县志记载,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在上甘棠村一带设置谢沭县治,归属苍梧郡,历经700年。至隋文帝开皇9年(公元589年),与其北面的营浦县合并设永阳县,县治撤离上甘棠村。
周湘云介绍,历史上上甘棠村宗教文化十分浓厚。她说,上甘棠村在历史上曾经拥有众多庙宇寺观,数量曾达到36座之多。上甘棠村现在停车坪的位置在古代是一个综合性的公共场所,各种宗教信仰在上甘棠村曾盛极一时,佛、道、儒等不同的思想流派在这里和谐共处。进庙烧香、敬拜菩萨、吃斋念佛、求神抽签成为上甘棠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步瀛桥旁矗立着的阁塔名叫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48年(公元1620年),通高20.5米,庄重稳定,屹立旷野,蔚为壮观。
“建文昌阁的目的,是要尊崇孔孟,倡导道德教化。”周湘云说,文昌阁左侧为前芳寺,右侧为龙凤庵。这里文革前还有云归观、戏台、围墙等建筑物,中间曾经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可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被滥伐殆尽。
▲上甘棠村内小巷。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萧鹏
教授受学生邀请下乡发现古村落
上甘棠村被外界熟知,源于时为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张官妹的一次乡野调查。1999年寒假,一个学生邀请张官妹到她家乡走走,这个学生就是上甘棠村人。
走进村里,张官妹立即被古村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她认识到,雕梁画栋和飞檐翘角只是古村的外在表现,其间孕育着的,是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像这样的古村落,永州虽然为数众多,但很多地方村民保护古村文化意识淡薄,不少古村已经消失,对古村落进行系统研究和保护势在必行。张官妹决心来做这项工作。眼看就要过年,张官妹打电话给爱人胡功田,要他也到村里来。
2000年春节,上甘棠古村多了张官妹、胡功田两位外乡人,他们认真查看村里每一条巷道、每一处建筑,查访族谱、家谱,了解村庄历史,记录奇闻轶事。正月初三,张官妹得知上世纪60年代该村修水渠,把一块纪事碑铺在了渠底,她当即去查找。这时大雪刚停,山风刺骨。张官妹夫妇在村民的指引下很快找到石碑所在地。胡功田二话不说,换上雨靴,跳入水渠,拨开残雪认真查看,张官妹在水渠上作记录。不一会儿,寒风把张官妹的脸颊、双手冻得通红,胡功田在水中呆一会儿就冻得难受,只好爬上水渠来回跑动,等身体暖和了,再到渠底查看。经过两天努力,张官妹夫妇终于核实了村庄的来历。春节过后,张官妹又多次利用假期深入上甘棠古村,理清了该村的历史脉络、“81个他字歌”等独特文化符号。
不久,他们编写的《千年文化古村上甘棠》出版发行,引起了专家和大众的关注,成为该村申报“国宝”单位的重要资料。2005年6月8日,湖南省文物局特意向他们致函:“张官妹、胡功田:2004年,湖南省文物局审定,推荐江永上甘棠村申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你们二位所编写的《千年文化古村上甘棠》作为这次申报宣传材料,起了很好的作用。为此,向你们表示感谢。”
▲上甘棠村北槽门是该村北面唯一的出入口。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萧鹏
步瀛桥“石落出官”传说有趣
步瀛桥无疑是上甘棠村的一大看点,小桥流水的乡村印象在这里完美交融。
步瀛桥横跨谢沐河,是上甘棠的主要出入口,始建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湖南省唯一仅存的三拱宋代古石桥,桥长30米,宽4.5米,每拱跨度9.5米,原来通高8米,现在由于河床抬高,高度变成了5米。
“在古代社会,包括步瀛桥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在内,村里的庙宇、亭阁、道路、桥梁、书院等公共基础设施,一般是由村里自行组织捐款、投劳完成,那时朝廷是没有投资的,以一个一千人左右的村庄完成了这么多有目共睹的重大建设,这是周氏族人了不起的地方。”周湘云说。周湘云介绍,在上甘棠村,从这里走出的七品以上官员有101位之多,还有理学鼻祖周敦颐等。步瀛桥历经元、明、清修缮,最后一次修缮是乾隆年间。
▲步瀛桥有着“石落出官”的典故。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萧鹏
今天的步瀛桥已经塌了一半,桥是怎么塌的呢?周湘云讲述了一个有趣的典故:步瀛桥又叫渡仙桥,传说当年桥修建落成之日,正好碰上八仙云游至此。八仙们见此处风水极佳,又看见百姓们正在庆祝新桥建成,便下到凡间。走到桥上,铁拐李想看看桥修建得怎么样,便用脚使劲一跺。这一跺把桥跺塌了半边。百姓们一见新桥塌了,都愁容满面。可铁拐李却哈哈大笑起来:“只塌了半边,是座好桥!从此以后,只要桥上落下一块石头,甘棠村就出一位七品以上的官员。”
周湘云说,现在桥上一共落下了101块石头,甘棠村就正好出了101位七品以上的官员。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还有很多的文武官员。这就是甘棠村“石落出官”的典故。
不过,步瀛桥这个名称的由来,还真是有典故的。“瀛”,指的是“瀛洲”,即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步瀛桥这个名称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甘棠村风光秀美,如同蓬莱仙境,步过此桥,就能进入仙境之地;二是指甘棠学子步过此桥,走向广阔世界,建功立业,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上甘棠的“忠孝廉节”碑刻。 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萧鹏
数十米高石壁有石刻二十七方
上甘棠村的月陂亭是江永县的最佳人文景观。
月陂亭脚下的古驿道是古时湖南通往广西苍梧郡的唯一一条古驿道。数十米高的石壁上镌有石刻二十七方,其中二十六方有字碑,一方无字碑,延绵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内容有劝谕文、写景诗、记事诗、功德碑等,简直是一部石刻村史。
月陂亭碑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忠孝廉节”四个大字的碑刻,它每个字高1.8米,宽1.3米,遒劲有力,气势磅礴。
周湘云说,该石刻刻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堪称湖南“忠孝廉节”第一碑刻。众所周知,长沙岳麓书院有“忠孝廉节”碑,那块碑文刻于嘉庆年间;长沙文庙的“忠孝”二字刻于光绪年间,上甘棠的“忠孝廉节”碑镌刻时间最早,是唯一一块注明了“大宋忠臣文山公书”的碑刻。这里的“文公山”就是南宋宰相文天祥。
周湘云介绍,“忠孝廉节”这四个字是文天祥出任湖南提刑使驻永明期间为周德源题写。周德源系永明上甘棠人,与文天祥为京都杭州同僚。周德源崇敬文天祥的为人,更仰慕其才学,得知文天祥为平定广西恭城秦孟四起义(1273年)到了永明,便借回家探亲之机拜访文天祥,请为题辞,文天祥即书赠 “忠孝廉节”四字。此后,四字遂在上甘棠族人中传谕了490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永明县令王伟士得知有文天祥手书藏于民间,出于敬慕之心,命人镌刻摩崖,作为上甘棠村的村训,忠——对皇帝尽忠,孝——对父母尽孝,廉——为官清廉,节——有骨气,有气节。
周湘云说,“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上甘棠人文风气的培植起到了领航作用。千百年来,这里人才辈出、风俗淳朴,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2012年,上甘棠村被湖南省公布为“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上游新闻记者 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