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87岁的周传勋每天都会上线学习《漫谈艺术理论与曲艺创作》。他为啥还要坚持学习?周传勋说,如今市民文艺素养不断提高,只有持续丰富和更新自身知识,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市民开展文艺活动。
周传勋已在北碚区文化馆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60余年。他义务辅导群众达118万人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去年,他获得全国“最美志愿者”称号。
60余年的群众文艺辅导工作,让周传勋见证了市民文化生活的巨变。
“我最初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时,市民只要学会唱一首歌、跳一支舞,就相当满足了。”周传勋回忆,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唱歌跳舞已深度融入市民生活,简单的文艺活动已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甜头,文化生活也更有滋味了。
1957年,24岁的周传勋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把北碚区的“老大娘合唱团”训练出来并带领她们参加全市文艺汇演。“队员们基本都是文盲,开始根本不敢开口。”周传勋回忆起当年的场景,“整个文化馆一共15名工作人员,拥有不到10种乐器。那时,国家没有能力在文化上投入充足的财物。”
1990年秋,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煤矿艺术节上,周传勋创作排演的四川清音《英雄的矿工英雄的山》亮相,获得曲艺二等奖。
“这是我第一次带队到首都演出,获奖实属意外。”周传勋说。
“参与演出的4位演员都是北碚区天府煤矿的工人,当年,教她们唱四川清音可不是件容易事。”为在全国演出中脱颖而出,周传勋在天府煤矿和工人同吃同住3个月,体验生活的同时教授四川清音。那次获奖,改变了4位参演工人的人生轨迹。她们有的成为业余文艺团体的台柱子,有的成为单位文艺骨干。
“改革开放后,群众文化事业有了大发展。比赛多了,质量也提高了,参加全国各大比赛时,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周传勋说。
退休后,周传勋仍活跃在文艺舞台上。
2011年,周传勋组建北碚龙凤桥街道重庆车灯基地代代传艺术团,并常年在基层开展群众文艺表演。2013年,周传勋被评为国家级非遗重庆车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重庆车灯、四川清音、四川盘子、四川金钱板、四川竹琴……周传勋说,市民对本地非遗和传统文化越来越感兴趣,针对非遗的专题培训和专业比赛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
此外,在文化馆、老年大学等机构中学习艺术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一些课程“爆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群众文化机构44073个,全年共组织开展文化活动245万场次。“人们的素养和眼界都提高了,学习文艺更容易,有的节目教几遍就会。”周传勋说。
周传勋介绍,他编撰的《川渝汉族民间音乐》有望今年出版,《重庆车灯》《北泉板凳龙》也在编撰过程中,“希望为非遗传承留下宝贵的史料,让更多市民感受到非遗的美妙。”
重庆日报记者 赵迎昭 实习生 胡雨彤
原标题:周传勋从事群众文艺辅导工作60余年 见证市民文化生活巨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