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习近平2016年1月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每一种来汉丰湖越冬的候鸟,对于33岁的黄亚洲来说,他都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作为开州区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的副局长,黄亚洲在这工作已6年,他见证了汉丰湖的变化,常人难以辨别的珍稀鸟类,他也一眼就能识别。
罕见的中华秋沙鸭,飞临汉丰湖
黄亚洲来自安徽亳州,在重庆读完硕士研究生后,2011年来到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主要负责湿地保护与恢复,以及科研监测等工作。
“没做这份工作之前,我大概就只认识麻雀一类的鸟。”黄亚洲笑着说,来到汉丰湖后,他因为工作需要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鸟类。2012年湿地公园刚成立时,他就参与到汉丰湖鸟类资源本底调查,调查到141种鸟类。其中,来开州越冬的雁鸭类候鸟大约有5000只。
“这几年,在汉丰湖活动的鸟类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出现了质的飞跃。”一说起鸟儿的事情,黄亚洲就停不下来。其中最让他难忘的,要属三年前首次在汉丰湖发现中华秋沙鸭的一幕。
2014年2月20日,当时正在进行观鸟活动的黄亚洲,发现汉丰湖乌杨坝附近有三只中华秋沙鸭,“两只成鸟,一只幼鸟,这还是首次在开州发现。”按2016年数据,全球的中华秋沙鸭总量不超过3000只,在开州之前,重庆还有其他三个区县发现过中华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为鸭科秋沙鸭属的鸟类,俗名鳞胁秋沙鸭,是中国的特有物种。鸭嘴和腿脚呈红色,羽冠长而明显,成双冠状。主要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
“这是一个很重大的发现。”黄亚洲兴奋地说,作为对食物来源、水质等环境条件要求很高的鸟类,汉丰湖能够吸引它们来此栖息,这说明开州在环境保护上已经取得积极成效。中华秋沙鸭现身汉丰湖的事情,引起不少鸟类专家、学者的关注。仅仅十多天后,有鸟类专家再次发现秋沙鸭属的鸟类。
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汉丰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开州在解决湿地保护的问题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三峡大坝工程完工后江水回流,开州出现了12.08万亩的湿地。其中,澎溪河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6.16万亩,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1.96万亩,其它湿地面积3.96万亩。为了对这些湿地进行保护,当地成立湿地管理部门,探索湿地保护办法。
汉丰湖采取基塘工程建设模式,挖泥成塘,堆泥成基,着手进行景观治理。种植莲藕,荷叶与荷花成为汉丰湖最好的点缀,也让种植的农民有了更多经济收益。
对于周期性水位涨落而形成的消落带,当地于去年建设了300多亩适应动态水位变化的消落带林泽工程,200余亩消落带鸟类生境工程和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的消落带生态浮床工程。此外,通过禁止在消落带进行耕种的举措,彻底避免了水涨水落导致农药流入湖中的水质污染风险。
对于澎溪河湿地市级自然保护区,在消落带栽植了可以在水中生长的桑树,水位上涨时是一湖绿水,水退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桑树林,不仅保护湿地环境,还是一处独特的景观,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经济效益。
此外,去年10月以来,开州区港航管理处、区国土房管局、区公安局、区林业局、区水务局、区规划局等多部门对湿地沿线开展集中整治,依法关停非法码头。
如今,汉丰湖畔鸟语花香,越来越多的鸟类来此安家筑巢。
环境越来越好,人和鸟相处更和谐
在汉丰湖工作的几年里,黄亚洲发现的鸟类达270多种,其中有20多种雁鸭类候鸟。其中,还有六种以前重庆没有观测记录的鸟类——红胸田鸡、蓝胸秧鸡、铁嘴沙鸻、蒙古沙鸻、斑背潜鸭、赤颈鸫。
2015年12月,黄亚洲在汉丰湖观察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小天鹅。这是自1993年以来,在重庆境内第二次发现这一珍禽。
2016年5月,国家“三有”保护鸟类普通燕鸻飞抵汉丰湖。上一次在重庆境内被发现,还是40年前。
2017年1月,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鸿雁出现在汉丰湖,这是继1965年之后,时隔52年再次记录到鸿雁。
此外,以往城区非常少见的燕隼、游隼、红隼、黑鸢、灰脸鵟鹰、白腹隼雕、普通鵟等猛禽类鸟类,也来到了汉丰湖。
“没有什么比发现新的鸟类来汉丰湖更高兴的事情了。”黄亚洲说,这些来自天空的精灵,成为了他日常工作中最大的惊喜。
“候鸟愿意留下,人们喜欢它们,它们也不再‘害怕’人类,说明它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黄亚洲说,湿地保护工程带来的效益正在变大,市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钱也 摄影 许恢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