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医重卫 三百工程·百医百瞬丨最怕听到病人家属说放弃治疗
△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王颖
作者 程风敏 熊志翔(重庆市肿瘤医院)
希望在左,死亡在右。
进入放疗科治疗,大多是身患恶性肿瘤的患者。放疗科的工作,就像一场与死神的竞争。赢了,患者就可以重返社会,输了,随时可能被死神带走。
作为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王颖每一次见到这种生离死别,都备感痛心。她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患者家属说“放弃治疗”。
做医生是一份情怀
重庆市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是重庆市设备最完善、放疗技术开展得最全面的放疗专科。王颖从事肿瘤药学、放射肿瘤学20余年,擅长于各种肿瘤的放射治疗,她的医术在业界是有口皆碑的。
王颖谈吐风趣,为人热情,并没有人们印象中一流专家的严肃。采访中,她的电话响个不停,多数是患者来电,咨询各种各样的问题。“人命关天,患者有时也是急得不行,不会考虑时间。”王颖经常在中午午休和下班后接到电话,“不过做医生嘛,患者相信你,你也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王颖讲述了一件患者来电的趣事。某天中午她正在就餐,电话铃突然响起。放下碗筷接起电话,那头立刻传来一阵呼喊:“喂,喂,王主任啊,我便血了!”王颖花了几分钟详细回答患者的问题,可再拿起碗筷时,已经没了胃口。
对于王颖来说,医生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份情怀。小时候,也曾是医生的母亲因为工作忙,无暇照顾女儿,常将她带到医院照看。童年的王颖看到许多病人板着面孔来,满面笑容地走,她觉得很神奇。而病人常对母亲表现出的感激之情更让她对医生职业充满向往,从那时起她就认定,做医生是她将来的不二选择。
最怕家属说放弃治疗
从医学院毕业,王颖如愿披上了白大褂。10多年间,她前后两次前往法国,不仅学习世界先进肿瘤治疗技术,更深刻明白“治病”同时“治心”也格外重要。
2008年,王颖完成博士后研究,毅然选择回到国内工作。虽然有着丰富的诊治经验,但在面对危重病人需要抢救时,患者家属的一句“放弃治疗”就会让她感到很无助。
2年前,患者张女士因肺癌复发找到王颖,一来二往,两人成为了“朋友”。“她给我们提了很多意见和建议,比如病房的墙壁应该粉刷了,床位之间应该增加帘布,哪里的梯坎容易摔倒等。她不是故意找茬,而是非常真诚的,我十分赞同和感谢她。”
与死神赛跑,没有总是领先的情况。张女士病情出现恶化,情况危急。王颖连忙联系其他科室,开展多学科联合会诊,最终根据病情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准备奋力一搏,但等来的却是家属的一句“放弃治疗”。“那一刻,我真的很难受,一种无助感和无力感折磨了我很久。”
当然也不是所有时候都如此。王颖说,遇到紧急关头,大多数患者和患者家属都愿意配合医生积极主动的治疗,这非常难得。
真诚沟通获得患者信任
作为肿瘤治疗的医生,不少患者存在消极和失落,不信任的心态。这时,王颖始终认为真诚的沟通是化解矛盾和隔阂最主要的利器。“医疗工作的专业性天然造成医患信息不对称,它是滋生猜忌的种子,这对我们的沟通能力提出了考验。”
有人说,医德高尚的医生敢于为病人冒风险,但做到这点却并不容易。王颖不怕,她认为,治疗风险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它需要病人、家属和医生共同承担。“只要病人和家属信任我,我没理由顾忌。”
一年前,王颖在治疗一位鼻咽癌患者时就冒了险,那是一位在外院首个疗程放疗失败的女患者。首次失败说明病人对放疗不敏感,可正常组织的耐受量已经达到,再次放疗术中可能出血,那时连抢救的机会都没有。
大家说王颖接诊这位患者是在“走钢丝”,可如果不治,癌细胞会逐渐侵入病人颅底。现在回忆当时的情况,王颖一脸轻松,“患者家属总有提不完的问题,其他医生已经招架不住。”王颖却将其看作医患充分沟通的机会,在无数次耐心解释后,王颖终于获得对方的信任。
要与悲观者并肩前行
“医患双方是同一战壕的战友,疾病才是共同的敌人,病人必须理解这一点。对医生来说,我们要做的是强调医学的人文关怀,让病人活得有尊严。”王颖说。
人们常说医院是冰冷的世界,可在王颖看来,医院是浓缩的小社会,充满了人间百态人情冷暖。尤其是笼罩在死亡阴影中的肿瘤科,这种高情感性尤为强烈。她说:“医生在帮助病人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获得力量。”
一对中年夫妇,丈夫在弥留之际,躺在妻子怀里,一起唱着恋爱时唱的歌;6岁的小女孩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晚上独自忍着癌痛,一声不吭坐在床边直到天亮;还有许许多多不离不弃为救家人一命的故事,每天都在身边发生,他们让我明白医学是人类情感的延伸,告诫我们医生和病人需要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