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农村电商发展迅速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始终是萦绕人们心头的一缕情怀。而乡村,是寄托这缕情怀的家园。正因为这样,乡村展现的美,格外让人愉悦,格外让人神往。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市借力生态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描绘美丽新农村新画卷。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要求,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新的希望。如何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答案就在下面的事例中。
激发返乡创业热潮 培养从业人员2.1万人
9月10日,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大会暨电商扶贫工作现场会上公布,2018年,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64.4亿元,同比增长45.5%。全市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实现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77亿元,带动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额3.5亿元。
电商的发展,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一些区县还借助电商平台发展起“订单农业”,借助电商扶贫实现增收。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秀山,随着电商产业迅速发展,这里逐渐成了电商云集、物流集散的区域中心。
近日,在秀山县隘口镇的电商孵化园里,27岁的何江华熟练地打开电商后台,准备处理积攒了一晚上的订单。
何江华原本在广州打工,2017年,他得知村里正在进行电商创业人才培训,不仅有专业人员指导,还有政策补贴。“在外打工不如回乡拼一把,自己当老板!”何江华很快做出了决定。
同年8月,他参加镇上免费的电商培训,掌握了电商运营、PS等技巧,并开设了自己的网店。一年多来,村里的核桃、茶叶、自热小火锅制品,都成了他网店中的“爆款”。
隘口镇电商孵化园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孵化园,像何江华一样加入电商,为自己未来拼搏的年轻人很多,除了已能成熟独立操作的电商创业者外,目前还有20个年轻人正在进行相关培训。
截至2018年,秀山累计孵化网店网企3268个,培养农村电商从业人员2.1万人。
销售增添新渠道 村里“土货”不愁卖
秀山电商发展风触角延伸到各个乡镇,为村民销售土特产增添了新渠道。
作为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隘口镇,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出产的特色农产品此前都是自给自足,几无销售门路。
但自从秀山推进“一村一品”,隘口镇各个村纷纷成立合作社。隘口镇政府党委书记刘红明说,特色产品不仅卖得出去,还销售不错。“去年‘双11’当天,我们镇上仅柑橘就卖出了10万斤。”
遍布各村的“武陵生活馆”是“土货上网”的渠道之一。
在秀山县宋龙镇龙凤新街,一家名叫“武陵生活馆”的小店,一直有村民背着背篓前来送货。
管理店铺的杨俊介绍,他们利用秀山本土电商平台——“村头”,将全国各地的客户订单汇总。“我负责清理、检查农产品,再给农产品贴上二维码,包装好,装上物流车后,准备发往县城的电商仓库。”
得益于秀山近年来电商的发展,曾经在线下并不怎么卖得出去的乡野土货,如今在城里走俏。“我和宋龙镇的两个大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去年销售紫薯16万斤。”杨俊表示,不仅村民们销售价格提高,他也可以通过提取佣金获得利润。
通过电商,曾苦于没有销售门路的村民高兴“惨了”。隘口镇岑龙村村民杨再坤,如今在自己的12亩土地上搞起了特色种植。“由合作社统一收购、包装后放在电商平台上销售,价格卖到了10多元一斤。”
目前,武陵生活馆达到152家,覆盖所有行政村。
打通“最后一公里” “产研加销”助力深度融合
通过电商带动,隘口镇的特色农产品如今都成了网上的爆款。而这背后,离不开当地不断完善“产研加销”产业链,以及建设物流等基础设施,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通过建立物流快递、人才培养、农产品上行、电商平台、电商服务五大体系,构建了电商发展新模式。”秀山电商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首先秀山构建三级物流网络,包括城乡配送、区域分拨、全国直达,形成城乡双向物流模式,有效破解“物流一公里”难题。
当地投用农村电商大数据中心、子母穿梭智能仓库,库容利用率、出入库效率明显提升。还依托百世、安能、传化等6个物流分拨中心、17条武陵物流专线、8条次日达快递专线,将快递包裹实现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并投用广西南宁、云南昆明等13个农产品原产地“村头云仓”,“村头”平台下单后,应季鲜果产地直发,推动“产地物流在外,交易结算在秀”发展。
同时,秀山构建农产品“产研加销”一体化上行产业链,从生产源头开始,逐一解决农产品上行无标准、无信任、无品牌、无体系等关键问题。
刘红明指着一款自热小火锅介绍,自热小火锅里面的土豆、藕片等食材都取自于当地,因没有加工能力,目前镇上只参与该产品食材的提供。
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物流一体化运作,让农户获得更多收益,今年年初,隘口镇在新院村动工建设占地37亩的电商扶贫产业园。建成后,许多产品就可以实现自产自销,并更好地为电商人才培训、电商企业创业孵化提供服务。
据介绍,秀山将深度融合发展“电商+”产业链,形成电商与特色农业、工业、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秀山电商成为真正的银山。
新闻纵深
我市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梁平百里竹海景区的露营基地。
今年9月13日中秋节,黄女士开车到梁平百里竹海的婆婆家过中秋节,今年回家让她又体会到农村的变化太大,让她这个“城里人”都有点不习惯:宽阔的沥青道路,两边种满绿草坪,路面干干净净,看不到一点垃圾。
通往黄女士婆婆家的这条道路,去年9月11日,曾作为2018第九届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梁平百里竹海的赛道。这条赛道穿行于稻田、荷塘、湿地,以及竹海的东坡竹韵、竹海听涛、竹海之门,可谓“一路骑行,一路风光,70公里沥青道路美到哭”。
“成片成片的竹林,一眼望不到边,还有一个漂亮的竹丰湖,湖水清澈,波光粼粼,到了傍晚,划着小船回家的村民在湖里,像一叶小舟在余光的照映下一闪一闪的,十分怡人。”黄女士说,在这样的乡村住上几天,人都清爽很多。
不仅湖泊漂亮,整个百里竹海的道路平坦、干净,周边的风景迷人。她说,如果是几年前来婆婆家,道路是水泥路,但是车一过,粉尘满天飞,公路边水沟里到处是垃圾,而现在全变了样。
梁平百里竹海所在的镇——竹山镇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百里竹海已全部铺设了沥青路面,道路比以前更宽,更平坦,而且道路两边进行了绿化。还在道路两边放置了垃圾桶,要求村民将垃圾倒进垃圾桶,还有专人打扫道路卫生和清理垃圾,通过各种措施,沿公路两边的环境卫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2017年9月,重庆全面启动城市提升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四好农村路”列为重中之重。按照计划,2018年至2020年,我市“四好农村路”将以公路进村入户、助推精准脱贫为重点,优先实施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交通项目,建设“四好农村路”6.26万公里,到2020年,全市村民小组公路通达、通畅率将分别达到100%和80%,将构建起结构合理、因地制宜、便捷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体系。
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称,为管理、维护、运营好农村公路,重庆各农村乡镇先后建起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专门负责制定养护规划,督查养护工作。所有贫困区县农村公路得到了“保姆式照料”,养护做到了机构、人员和资金“三落实”。
铜梁区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引导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中,还变村民“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环境整治既保证质量,又得到可持续发展。加强排查污染源,制定“一源一策”整治方案,该区升级扩容18个污水处理厂,提高了污水的收集率、处理率和达标率。目前,铜梁区已铺设自来水管网41公里、农村光纤1591公里,改建(新建)厕所5696户,整治危旧房10.2万平方米,新增场镇停车位6562个、路灯3200余盏,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记者获悉,到2018年底,我市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10座,累计达到638座,共配置农村生活垃圾运输车辆3千余台、垃圾箱4.5万余个、垃圾桶5.2万余个,配备农村保洁员4.2万余名。“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区域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基本形成。同时,2018年,改建农村卫生厕所42.9万户、农村卫生公厕1245座。农村卫生厕所累计达到452.5万户,普及率达73%、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农村公厕累计7281座,覆盖91%的行政村。
目前,全市已创建评比美丽庭院19661个,建成美丽宜居村庄600个,创建绿色示范村585个,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级示范片30个,8个村获评全国首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发挥了宜美宜居村庄的示范作用。
重庆商报·上游新闻 记者 刘凤羽 郑三波 韦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