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后烦恼继承人的问题,解缙只说了三个字,问题迎刃而解
自古以来,立太子都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当朝皇帝都要好一番权衡,明成祖朱棣也不例外。自古都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按理说皇长子朱高炽是顺理成章的继承人,理应立其为太子,但是次子朱高煦也颇为优秀,成祖也属意不已,所以早期为立储一事纠结不已。
朱棣的纠结也并不无道理,毕竟立储是大事,一个差池就会导致江山社稷的动荡,少不得细细思量。朱棣的角度考虑,他更喜欢性格与自己颇为相像,屡立战功的朱高煦。因为历史上记载朱高炽肥胖且有足疾,有些相貌不端,而且其性格不免让他想起被他赶下皇位的侄子,朱允炆。
朱棣本不应该坐上皇位,按嫡长子继承制应是太祖长子朱标继承王位。但是朱标福薄早逝,且其膝下原本的嫡长子也早逝。太祖抚之曰:“而诚纯孝,顾不念我乎。”洪武二十五年九月,将其子立为皇太孙。(注1)并将皇位传给了向来疼爱的皇太孙,即朱标之子朱允炆。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对长子长孙的喜爱,建文帝朱允炆登上了皇位,成为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本此时朱棣虽有不满,但并无反心,安安心心做他的藩王。偏此时朱允炆作死,听从了黄子澄,方孝孺的意见,要削藩。但如果仅仅是交出兵权做个闲散王爷,朱棣也不会反的。
偏朱允炆还想在削藩的同时要了他叔叔们的命。建文帝削藩不是一起削掉的,而是一个一个来。偏又从弱到强削,于是朱棣发现,在他之前被削藩的兄弟们不是被软禁就是被逼死。眼见兄弟们一个个被干掉,朱棣坐不住了。想要活下来,只有一个办法,反了。
建文帝这种不留活路的削藩方式,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毙,凭借多年苦心经营的兵力和谋略,于1399年七月起兵杀出北平,直取南京。上书天子指泰、子澄为奸臣,并援《祖训》“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注2)
靖难之役朱棣击败建文帝,很快朱棣登基,便是明成祖。登基之后,朱棣便开始忧心起立储的事情了。其实最终朱高炽得以立储不仅仅是因为嫡长子,或是北伐后国力空虚,不宜再起战事,所以需要立仁厚的君主。还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永乐三年(1405),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注3)并令解缙撰写立储诏书,以告天下。好圣孙,源于朱棣早年的一个梦。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注4)这是突然手下来报,朱高炽的妻子诞下一子。朱棣大喜,认为这个孙子是天命之子。所以,朱棣格外看重,并给这个男孩取名叫朱瞻基。北伐之时也时时带在身边。。
也正是这个梦,才有解缙“好圣孙”的由来。这使得朱棣对其十分重视。而朱瞻基也不负所望,聪颖勤奋,小小年纪便有王者之相。既为天选之人的父亲,朱高炽自然要坐去东宫太子之位,解缙的三个字轻而易举的便解决了立储的难题。
注1:出自《明史·本纪卷四·恭闵帝》
注2:出自《明史·本纪卷五·成祖》
注3:出自《明史解缙传》
注4:出自《明史·本纪第九·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