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待遇如何?有美国驻华军事武官称“或许是世界上待遇最差的军队”
抗战前,中国职业军人待遇良好,士兵薪资虽远比不上军官,但比一般其他行业尚佳;但抗战以后,军人待遇下降,官兵的薪资差距大,不免引起士兵的抱怨。
抗战时,军人的待遇不但偏低,而且时常拖欠军饷。一项资料显示,1944年8月时,国军部队的军饷有的欠一两个月未发,有的欠三四个月未发,甚至有拖欠半年之久未发。
军人所得的购买力下降,伙食自然也随之变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战地口粮每人每月约6磅,日本陆军约4磅,中国陆军官兵最多时也仅为1.6磅,而且转拨、搬运损耗,发至伙食单位时,时常斤两不足,有时甚至领不到米。
副食方面,抗战时期可以以1941年作为分水岭,1941年以前物价上涨尚不严重,一般士兵每日三餐,菜虽不多,饭仍可吃饱。1941年以后,普遍的现象是“三餐改为两餐,三菜一汤并为一钵大锅菜,最后只是一钵不见油花的菜叶盐水汤”。
根据1941年的一项调查,抗战时中国军队中的伙食在蛋白质、脂肪和热量上,不仅远不如中上人家,甚至也比不上一些一般的家庭。这种情况对于中国军队战斗力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士兵缺乏作战所需的体力。1944年,一位美国专家曾为国军各部队的1200名士兵进行体格检查,结果发现57%的受检者营养不良。长期的营养不良,加上卫生、医疗设施的缺乏,使得士兵极易罹患眼睛干燥症、砂眼、各种皮肤病、贫血症和寄生虫感染。
士兵接受检阅
营养不良和疾病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对于士气也有不良的影响。1943年12月,美国驻华军事武官在一份报告中即曾指出,薪饷的微薄加上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中国军队“或许是世界上待遇最差的军队”。如果没有通货膨胀,军人的薪饷以美元计算(官方汇率为20∶1),二等兵约合0.3美元,上将为40美元,但是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下,二等兵的薪饷仅为0.075美元,上将则为10美元。毫无疑问,这种“低薪”现象对于军人的士气和生活均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国军队真实所得的急剧下降也使得军人的社会地位大幅滑落。五四运动以后直至抗战初期,军人具有颇高的职业声望,当兵尚是许多青年乐于从事的行业之一。
但抗战进入到中期以后,一般人均视当兵为下等职业和畏途,军人的社会地位也就一落千丈。尤其是普通士兵,社会地位已形同“乞丐”。
此外,当时的军政当局又恐加薪数目太大,有加速通膨之虞,于是以升官作为“救济”手段,但这样一来,造成官位太滥,而军人的所得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受伤的国军士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抗战前,军队吃空额、侵占士兵薪饷的情况尚不严重,至抗战第三年,由于物价飞涨,吃空饷的风气才日形猖獗。至于士兵,由于不得温饱,除了患病人员增加外,逃亡、违纪的人数也日益增长,这对于军队纪律、士气和战力的影响甚大。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张广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频道在选发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