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是如何保护环境的?比你想象的严苛得多,西周时期乱砍乱伐是要被砍头的
塑料袋已经成了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之一,每次去超市或菜市场,很少没有不用塑料袋的人。古人去买东西用的大都是很容易分解和处理的东西,比如竹篮、稻草等,去街市上买鱼,携带一根稻草,然后穿在鱼的腮下就可以提回来了,这种方法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较常见,现在在一些偏僻的地方偶尔也能看到。
除了用稻草,古人还用荷叶包东西。“建康令孔奂以麦屑为饭,用荷叶裹之,一宿之间得数万裹,以给兵士。”《三国典略》里的这段话记载了三国时期在战场上以荷叶包饭的事情,这种做法显然是方便快捷的。在环境问题日显突出的今天,荷叶包东西的做法虽然显得土气,但却很原汁原味,荷叶用后扔在地上,很短时间即可融入土地。
事实上,古人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并不一定比今天的人低,如果你认为古人“比较落后”,就不讲环保了,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环保法令,甚至比今天的还要严苛。
“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西周时期的《伐崇令》应该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保护环境的法规,最严重的要判死刑。
而与生活垃圾有关的法令也有。“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战国时期,乱扔垃圾于街道上的人会受到断手的严重惩罚,《韩非子·内储说》上的这段记载读来或会令今人震惊和汗颜。
而对于上面这个今天的人看起来过于残酷的惩罚,孔子却不认为严重。“知治之道也。夫弃灰于街必掩人,掩人,人必怒,怒则斗,斗必三族相残也,此残三族之道,虽刑之用也。且父重罚者,人之所恶也,而无弃灰,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无恶,此治之道也。”孔子认为这是治理之道,是应该的事情。孔子的这段表述可能足以改变一些人心目中的“孔老二只会和稀泥”的印象吧?
除了颁布保护城市清洁卫生的法规,古代也有了专门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在古代,环卫工人称之为“条狼氏”。“条”在古代是洗涤的意思,“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男、子则二人。”
唐朝时期,对于日常生活垃圾的管理显得更加规范和严格——“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唐律疏议》的这段记载不仅规定了乱扔垃圾者要受到惩罚,并且,相关管理部门也要受到一定的惩戒和警告。
由以上看来,古人的环保观念与现代人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甚至更严苛,而在某些方面也更原生态,值得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