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淮军,最后去哪儿了?

国家人文历史2018-12-06 13:00

经公众号“冷热军事史”(ID:militaryhistory)授权转载。

李鸿章

淮军以团练起家,之后作为清军的主力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剿灭捻军,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作为晚清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淮军是清政府主要的国防力量。然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淮军在管理和组织训练上的各种弊端暴露无疑。随后在清政府编练新军的大潮中边缘化,直至从历史舞台消失。

清朝军制:从八旗到淮军

清军的主力部队最早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八旗军。当时的八旗是以牛录为基础的贵族私军,到皇太极时代才逐步成为国家军队。

八旗是以女真部落为主的老满洲和达斡尔族、鄂伦春族、赫哲族等新满洲共同组成的。随着占据辽东后招降纳叛以及征服笼络蒙古,入关前又编成汉军八旗和蒙军八旗。

入关后大量明军和汉人武装投降,清朝按明朝军制把他们编为绿营。绿营在清朝平定汉地时起了很大作用,清朝依靠绿营镇压地方,制造和「扬州十日」齐名的「嘉定三屠」就是降将李成栋的部队。从三藩之乱开始,绿营作为主力部队参与了清朝前中期的各项战事。

自乾隆后期开始,绿营和八旗一样逐步失去了战斗力。咸丰年间的绿营更加不堪,绿营军饷低不兼职副业无法养活一家人,又承担大量杂务如捕盗、押运乃至作官员仆役等。而且绿营分散布防、互不相统,火器水平还赶不上明末。这样的军队完全是花架子,打不过太平军只是顺道抢掠百姓。

绿营兵

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清廷已经不得不依靠官员和地主组织地方团练协助镇压。白莲教没有根据地,力量分散又没有领导核心。绿营在后面追,团练在地方堵往往成功。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咸丰大量印发嘉庆时剿贼文书,并且任命了十省四十三位团练大臣。而太平军有统一领导,定都南京后有根据地,建国设官,团练加绿营这一套就没有用了,这时湘军从各地团练中脱颖而出,最后取代绿营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力。

曾国藩编练湘军亦可视为淮军的开端,不仅因为淮军初创的13营里5个营里有湘军,而且淮军的营制也是传承湘军。湘军能取代绿营的主力地位,首先湘军军饷和抚恤比绿营多了一倍,而且不承担杂务,这样士卒士气高且能集中于作战和训练。

曾国藩

其次湘军将领多是曾国藩的门生故吏,各营部队由将领自己招募的亲朋同乡组成,兵归将有、层层效忠有很强的凝聚力。最后湘军有较好的火力和补给,作战必大修工事,这种化攻为守被曾国藩总结为「结硬寨,打呆仗」。后来蒋介石对此战术推崇备至,在围剿红军时大力向军官灌输。

淮军制度上同湘军大体相同,但是又有改进。淮军的将领和兵勇多来自两淮,但是它真正起家的根据地却是上海。在上海见识了西方国家军队以后,淮军迅速改用新式的枪械和开花大炮。当曾国荃在南京城下挖地道炸城墙时,淮军在苏南用开花大炮很轻易的摧毁太平军的堡垒。

曾国荃

湘军在组织上的问题,淮军也一并继承下来。由于士兵是将领亲朋同乡招募来的,如果将领不合作,上级指挥不动。淮军将领刘铭传举荐曹克忠统领自己的淮军旧部,结果发生士兵哗变,牵连刘铭传引退十几年。

淮军本质上是将领的私兵,导致营以上指挥困难,将领在生死存亡的大战中往往存私心保存实力。

淮军武器和训练虽然是西式的,可是作战还是湘军那一套旧战法,战斗力其实并不高。淮军这些弊端在甲午战争暴露无疑,面对按西方军制编练的日军一败涂地,以致丧权割地。

淮军的崛起

讲淮军就必须要讲李鸿章,李鸿章一手创建淮军,淮军也是他的晋身之阶,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后来淮军的主要将领也大多来自合肥周边。李鸿章的父亲和曾国藩是同年进士,李鸿章又是曾国藩的门生,两家算是世交。

正值乱世的李鸿章写过「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自然想闯番事业。但是他在家乡办团练失败,于是投奔曾国藩当幕僚。李鸿章当曾国藩幕僚四年,期间还因为另一个幕僚李元度的惩处问题而离开曾国藩大营。

李鸿章

后来李秀成进攻上海,江苏士绅称愿意每月助饷请湘军出兵。一开始是找曾国荃去,但是曾国荃想打南京立头功,差事最后落在李鸿章头上。在曾国藩的帮助下,淮军组成了14个营,并且保举李鸿章为江苏巡抚。

但是当时长江下游到处都有太平军,上海士绅花18万两雇英国轮船把13个营淮军运到上海。从此淮军开始独立于湘军发展。

纪录片《淮军》剧照

穷苦地区来的淮军一度被上海人讥笑为叫花子军,但是很快就凭着勇敢善战让人刮目相看。淮军换上了新式武器并请西方军官训练,而且与拥有开花大炮的戈登常胜军合作。

淮军

淮军以上海为基地,很快就攻下了苏州,而这时的曾国荃仍然在南京城下挖地道。为了不和曾国荃争功,淮军转向浙江,结果被围攻湖州的左宗棠指责「越界立功」。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曾国藩将湘军大部裁撤。然而这时北方捻军仍然四处攻城掠地,满蒙贵族中最后一个能领军的僧格林沁战死。清廷令曾国藩剿捻,并调淮军北上。

此时还闹了个笑话,僧格林沁老部下陈国瑞眼红淮军的新式武器,带500人去劫营抢夺。拿着大刀长矛去打劫装备枪炮的刘铭传军队,自然是全军覆没,陈国瑞也被生擒。但是曾国藩四处围堵的战略并不成功,非嫡系部队也不好指挥。

僧格林沁

不久,曾国藩被撤钦差大臣,清廷调李鸿章剿捻。捻军后期虽然全部转成骑兵加强了机动力,但是没有根据地只能四处流窜。一旦被追军逼入不利逃走的地段,与装备新式武器的湘淮军硬拼,只能一败再败。在左宗棠和湘军各部支援下,东、西捻军相继被歼灭。

捻军被平定后,从天津一直到上海都是淮军驻防。淮军成为晚清最大的武装力量,李鸿章也借此执掌了中央大权。

中法战争中,淮军潘鼎新部驻防广西对抗越南的法军。由于之前表现不佳,镇南关大捷只有冯子材留名。实际上潘是总指挥也一直在前线,冯部只是作战部队之一。

在台湾的刘铭传则取得了多次胜利,保住了台湾。战后刘铭传建议清朝在台湾设省,并且担任了第一任台湾巡抚。

刘铭传

李鸿章于1875年开始筹备,1888年正式成军的北洋水师是当时亚洲最强的海军。1891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曾给日本带来极大震慑。

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淮军吴长庆部赴朝逮捕大院君(朝鲜国王父亲)平息动乱。身为吴长庆部下的袁世凯也在此登上历史舞台,并在两年后平息了日本策动的甲申政变。

袁世凯

淮军的没落与结尾

甲午战争中淮军海陆都一败涂地。甲午战争时期清朝有近百万大军,但是八旗绿营这种刀枪弓箭的古代部队就占了一半,其余的地方部队还不如淮军。淮军能作战的部队也就5万人,而日本前线陆军至少12万人。

对北洋水师而言,慈禧挪用军费远赶不上翁同龢的户部禁止添购设备、对外采购弹药伤害大。

翁同龢

甲午战争后,一部分淮军驻防大运河一线。清朝灭亡后,这支淮军巡防队曾在张勋的指挥下攻下南京,最后随着张勋的失败消散。

聂士成所部在甲午战争中表现受到各方赞扬,战后收编其他淮军并扩编为武毅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武毅军被改为武卫前军。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聂士成与八国联军作战,义和团又掳去他的家人,与义和团串通的部下又称他造反向他开枪,他最后中炮身死。

聂士成

正如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张炜:“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历史给了淮军一个机会,给了李鸿章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中国的近代化。”但是淮军终于没有在这个机会中崛起,或者说注定无法崛起。

随着清末一系列战争的消耗,淮军早已声名狼藉。直到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办团练,重整淮军,把淮军改造成了“新式现代陆军”,完全仿照德军建制,配备新式枪炮,才算勉强新生。清朝灭亡后,淮军残部又在军阀之间混战中消耗了大部分力量,蒋介石在形式统一中原时,将其收入其麾下。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淮军随着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而结束了其几十年的历史征程。

显赫一时的淮军就这样彻底从历史舞台消失了。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