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有三个皇帝称“祖”,开国皇帝反而却是称“宗”
中国是一个特别讲究礼仪的国家,儒家学说之所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除了表面上提出的“仁”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有一套长幼尊卑的理论体系,这也是其创始人孔子孜孜不倦一辈子追求的周礼秩序。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此,对于国家的政治大事更是如此,具体到皇帝的称号上,是半点马虎不得。
皇帝在生前高高在上,死后仍然要享受后世的尊敬,一般的皇帝既有谥号又有庙号。谥号是皇帝驾崩后,根据他一生的事迹,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比如宋太祖的谥号为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是指在皇帝驾崩后,被供奉在宗庙时的名号。
对于庙号来说,在隋朝之前,只有有贡献的皇帝才有庙号。到隋朝之后,所有皇帝都会被供奉在宗庙之中,也都会有庙号。庙号不会乱起,要么称“祖”,要么称“宗”。一般来说,只有开国皇帝才会称祖,比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
理论上来说,非开国皇帝就只能称“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功劳极大,既是唐朝实际创建者,又开创了贞观之治。但是因为名义上唐朝开国皇帝还是李渊,所以他不能称祖。不过,有三个例外,一是元世祖忽必烈,二是明成祖朱棣,三是清朝有清太祖、清世祖和清圣祖。
忽必烈和朱棣的事情我们以后再说,清朝为什么会有三个皇帝称祖呢?理论上来说,谁建立了清朝,谁就应该被称“祖”。这三个皇帝,却都不是清朝的建立者。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是后金政权,并没有当上皇帝,他的儿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十年后,才改后金为清,并仿效明朝的典章制度,登基称帝。
皇太极实际上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却没有得到“祖”字作为庙号,这其实与清朝特殊的兴起过程是息息相关的。在中国历史上,除了清朝之外,几乎所有的朝代都是由开国皇帝建立政权后,一气呵成,夺取天下,登基称帝,所以开国皇帝称祖没有什么疑问。
然而,清朝却不同,后金政权是努尔哈赤建立的,他的影响力极大,虽然没有当过一天的皇帝,统辖地区也是辽东一隅,但后来的皇帝却追尊他为清太祖。其实这种情况也由一个先例,那就是元朝建立后追尊铁木真为元太祖,但同时也将忽必烈尊为元世祖。皇太极就没这个运气,他明明是开国皇帝,却只能是清太宗。
那清世祖又是谁呢,他就是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福临。他之所以能够称“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统治时期,清军入关,将疆土扩大了百倍,成为正儿八经的王朝,否则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尽管一统天下时,顺治也才六七岁,根本不是他自己有多大本事,能够完成父祖未能完成的事业。
但是,在当时人看来,只要他是当时名义上的皇帝,不管是天命所归还是手下人给力,都能算得上他的功劳。因此,顺治能成为世祖,确实还算说得过去。
不过,顺治的儿子康熙也被尊为祖,就实在有点不讲道理了。康熙继位的时候,国家已经统一了,虽然他又平定了三藩,收复了台湾,打败大小金川的叛乱者,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清王朝的统治功劳很大,但毕竟是守成之君,即是功劳再大也是守成,不可能有皇太极那种划时代的意义。
不过,就是因为他太能干,同雍正、乾隆一起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局面,所以,尽管不符合规矩,清朝统治者也强行让他当上了“清圣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