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士兵服装上为什么会有“兵”“勇”二字?二者又有什么区别?
现在大家都喜欢看古装电影、电视剧,类型最多的就是清朝的戏了,远的有《鹿鼎记》、《还珠格格》、《康熙王朝》,最近大家熟知的还有《延禧攻略》、《如懿传》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清宫戏里的士兵服装上有很多写着“兵”和“勇”字。虽然说很多观众往往都会忽略掉这两个字,但还是有一些细心的观众提出一些疑问,比如:在清朝,“兵”和“勇”有差别吗?
其实“兵”与“勇”这些人在地位和待遇上的差距还是挺大的,虽然都是国家的军队,很多方面都是有根本性的不同。研究过这方面知识的专家,就一针见血的指出来了,说他们的差别简直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根本不像电视上那么乱穿衣服、乱扮角色的,他们之间有着很严格的区分。在古代乱穿衣服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以满洲人为主体的国家,他们最初的武装力量就是八旗部队。因为人口比较少,他们实行的是兵民合一的制度,管理非常严格。八旗部队就是清朝最早意义上的“兵”,这当然是最嫡系的部队啦。到了后来,清朝在入主中原的过程中吸纳了很多蒙古人和汉人进入了八旗,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他们也都是皇帝直接掌握的“兵”。八旗蒙古和八旗满洲骑兵比较厉害,八旗汉军里有很多是明朝旧将,擅长使用火器,也是继承了明朝的火器上的战斗力。他们就是后世所称的旗人。是清朝最核心的力量,是立国之本,也是地位最高的“兵”,当然也是拥有着国家正式编制,吃皇粮的武装力量。
后来随着地盘的不断扩大,八旗兵的数量太少无法面面俱到全部掌控全国,同时又不能无限制扩军,因为无法保证八旗核心的战斗力。这时候就组建了另一种国家的正规军,也就是“绿营兵”,他们是仅次于八旗兵的“兵”,他们是清军入关之后在各地吸纳的以汉人为主体的武装力量,主要责任是在地方镇守。为了保证旗人对部队的掌控,绿营兵的主要将领都是旗人。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国家直接掌控的武装力量。同时,在八旗兵、绿营兵的军事行动中还会招收一些人作为临时武装,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武装训练,在目标任务完成后就会解散,这些人就被称为“勇”。可以说就是国家的临时工,也可以和我们现在的各类“协管员”相类似。
随着清朝承平日久,八旗军和绿营兵都逐渐腐化堕落,丧失了最初的战斗力。特别是八旗军在康熙朝就不堪大用了,连镇压三藩之乱都是主要依靠绿营兵。等到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八旗兵和绿营兵都是一触即溃,所谓的国家正规军已经无法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了。
这时候“勇”就开始在清朝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特别是像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朝廷大员,亲自在家组织乡训练乡勇,镇压农民起义,战斗力比之前的正规军强多了,使清朝政权恢复了稳定。而且,“勇”的待遇也提升了,训练他们的官员向朝廷要了很多好政策,也拥有了和正式编制一样的待遇,有工资更有晋升的机会。但因为“勇”是官员自己组织的,他们虽然拿着国家的钱,却往往效忠官员个人。没错,这就是清朝军阀产生的开始,以后的北洋军阀就是延续。
兵”和“勇”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地位和待遇差距巨大,一个是正式工,一个是临时工。但这个世界最终讲究的还是用实力说话,武装力量的试金石就是战争。如果战争打不赢,就算你是尊贵的“兵”也会像夜壶一样被扔掉。相反,“勇”如果能够屡战屡胜,就能够得到承认,得到更好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不要过于在乎身份,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有实力才会在关键的时候发光,实现命运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