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宋朝官员不喜欢“出国”,苏东坡的弟弟听说被安排了“出国任务”,吓得写诗叫苦

新浪博客李开周2018-12-19 16:15

当代人普遍都比较喜欢出国旅游,但是在古代,这就不一定了,古人若非万不得已,其实并不愿意“出国”。例如宋朝,当时不仅是平民不会轻易“出国”,即使是在官场上,也对“出国”多不感冒。这看起来似乎很搞笑,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1.jpg

大家听说过王安石吧?他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宋仁宗在位时,他才二十多岁,已经名满天下,不但宋朝人知道他,连北方的辽国人都想一睹他的风采。

有一年冬天,宋仁宗派王安石出境,去给辽国君主拜年,顺便让辽国人见识见识他这位青年才俊。诸君试想,这可是皇帝特派的差使喔,路费肯定由朝廷出,车马肯定由朝廷派,随从肯定由朝廷安排,到了辽国,见到辽国皇帝,按照当时外交礼节,辽主和辽太后还会打赏一笔巨款呢!既能公费旅游,又能赚到外快,如此优厚的肥差,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嘛!

但是,王安石竟然拒绝了。他对仁宗皇帝说:“微臣还年轻,资历不够,您派别人去吧。”

还有一年春天,仁宗又派王安石去辽国,让他去给辽国太后祝寿。仁宗提前承诺,只要王安石顺利办完这趟差使,回来就能升官,另外再奖励一笔钱。结果呢?王安石又一次拒绝了,理由是自己的母亲年纪大了,父母在,不远游。

王安石这个人,才气大,脾气也大,性情很古怪,个性相当强,他不愿出国,不足为奇。问题是,苏东坡和苏辙也不愿出国。

2.jpg

宋哲宗在位时,太皇太后派苏东坡去辽国拜寿,苏东坡回奏道:“臣衰病,极畏此行,不敢奉诏。”回奏的意思就是:微臣体弱多病,最怕出远门,请太后体谅,另请高明。

太皇太后没办法,改派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结果把苏辙吓得不轻,写诗叫苦:“少年病肺不耐寒,命出中朝敢避难。”这两句的意思就是:我从少年时代就患上肺病,受不得寒冷,辽国气温那么低,我怎么敢去呢?

不过苏辙最后没有拗过太皇太后,老太后坚持要他去,他只能照办。公元1089年,苏辙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担任“辽国生辰使”,带着几十位随从和朝廷送给辽国君主的生日礼物,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出发的时候是十月,回国时已经到了第二年春天,等于在辽国待了整整一个冬天,差点儿冻死。

3.jpg

苏辙之所以不愿去辽国,首先是气候原因。辽国位于北方,辽国首都位于更北的北方,纬度高,植被少,遍地风沙,是宋朝人眼中的“苦寒之地”,宋朝人基本上都不习惯那种地方。

其次呢?当时没飞机,没高铁,没汽车,交通落后,途中极其耗时间。苏辙有诗:“千里使胡须百日,誓将中子治书囊。”从宋朝边境到辽国首都,只有一千里路程,现在开车一天就到了,宋朝人却需要走一百多天。

再其次,宋、辽两国虽然和平相处了一百多年,但仍算敌对国家,边境上小规模的战役始终不断,这边的使臣到了那边,万一碰巧遇上两国开打,使臣不是被监禁就是被砍头,届时,想回家乡是不太可能了。

不过话说回来,君有命,不敢辞,在北宋时期,受命出使辽国的大臣也不少:包拯去过,欧阳修去过,苏辙去过,沈括去过。还有黄庭坚的岳父的老师陈襄,也奉命去过辽国,回国后还写了一本《使辽语录》,向皇帝详细报告了一路上的见闻。

总结这些使臣的特点,他们要么特别有文采(例如苏辙和王安石),要么特别有口才(例如沈括),要么身躯魁伟(例如包拯),要么长得很帅(例如欧阳修的胡须就很帅),否则的话,不足以彰显大宋风采,到了辽国只能丢人现眼。

(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频道在选发时有少量删节、修整;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