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周末读史|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究竟做了些什么?

短史记2021-01-30 09:17

一、无法落实的改革

1895年,科举考试期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超过上千名的考生向政府上书反对与日本停战,要求从军备、内政和制度上进行改革。康有为也是其中一人,所谓变法运动,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康有为倡导的变法主要是以明治日本为模范的改革。为了使其正当化,他把孔子标榜为改革者。为了宣传变法,康有为在各地成立了强学会和保国会等团体,还发行了《强学报》和《时务报》等机关报。

1898年,康有为的屡次上书终于有了成效,获得了在中央高官面前发表见解的机会。此后,他的主张在政府内部得以扩散,1898年6月11日,清朝颁布了《定国是诏》,即光绪帝下令正式开始变法。区别于督抚重权,这次的变法由中央主导,这也是中日甲午战争以来一贯的做法。

变法是以明治日本为模范的改革,大致上说来,就是将以前的体制改革成为西方式的近代国家体制。单个的改革方案涉及多个方面,虽然也有以前就实施的“殖产兴业”和军队改革等,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大概要数人才培养和行政机构的重组了。

前者废除了以往的科举制度,建立起新的学校制度。当时计划系统性地建立称作“学堂”的西式学校,并率先在北京建立了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后来的北京大学。就算是在当今的日本,考试或是就业的制度哪怕稍有变化也会大惊小怪,在中国这般巨大的社会,而且是具有千年以上传统的科举制度,积累多年的观念已经深入骨髓,可以说,这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改革。

后者则以废除“冗官”(即职务重复、没什么实际工作内容的职位)为核心。中央、地方的许多部门和官职,由此遭到废除。行政改革牵涉既得利益,就算受到的支持再多,也无法草率进行。这与时间、地点无关,即便是在如今的日本,也很难顺利实施。

总之,变法的每一项,都是巨大的举措。无论中央或是地方,都对接连发来的诏令感到惶恐不已。不久后,便演变成了对变法的反抗——即使没有公然反对、违背光绪帝的敕命,大家也没有积极地去迎合。

因此,变法计划几乎未能得到实施。

81ef00c3a80c16c96c3bcf82df7d95b8.jpg

♦ 康有为

二、立场模糊的袁世凯

袁世凯的动静,让人捉摸不透。

仅从前后的言行来看,他很显然是支持改革的人物。“小站练兵”时的军队西化,就不用说了。去天津赴任前受到光绪帝接见时,他也曾讲述过自己的改革建议。甚至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他的这些具体建议,皇帝才任命了他去小站练兵。

对康有为的思想和运动,袁似乎并不反对。不仅如此,他本人还亲自加入其中。1895年11月,康有为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强学会。它是一种政治结社,不仅举行集会和讨论,还从事翻译和出版,制造改革舆论。袁世凯加入了刚刚成立的强学会,并出了资。

他的参加不是形式上的。当他动身前往小站时,康有为给他举办了践行会。虽然双方记录的日期不相吻合,无法判断这场饯行会的真伪,但两人从此时开始建立关系,估计是确有其事。

当然,赞成改革,并不等同于要加入变法。之后的袁世凯专心于练兵,与变法的时局,特别是北京的中央政府相距甚远。以他的地位,还无法立即参与到变法当中来,也无法左右政府的方针。

所以,对待康有为等人的变法,更具体地说,对待《定国是诏》颁布之后的戊戌变法,袁世凯的态度依然是不清晰的。甚至有人指出,袁世凯加入强学会的举动,与其说是与变法、与康有为产生了共鸣,倒不如看作他四处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政治行为。

662904a6709b1c348887078fcea5c876.jpg

♦ 袁世凯像,引自《万国公报》1903年第174期

三、轻率的君与臣

用一句话来描述康有为这个人物,应该说是一名思想家吧!

但他并非稳重严谨的思考者,而是擅长既成理论的知识分子,性格偏向于轻率。他之所以怀有改变历史的改革思想,并断然发起了政治运动,原因在于他的这种性格容易走向极端。另外,他充满了思想家们常见的独断性,有些地方缺乏灵活性。一旦他的思想定型后,便不会轻易改变。为了让自己的主张合理化,他大量伪造历史记录,欺骗了不少历史学家。

起用他的光绪帝,也与冷静沉着的君主形象截然无缘。从他在心急之下接连颁发改革敕令,就可窥见一斑。在人事方面,似乎也是如此,对看不顺眼的人毫不留情地罢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定国是诏》刚一颁布,由于意见上的分歧,他就罢免了自己多年的老师、心腹翁同龢。当然,这场罢免还和“与外国保持何种关系”这一政府基本方针息息相关,也涉及到背后隐藏的西太后势力,不能只将之归结为光绪帝的性格问题。即便如此,古今东西,人事问题都是官僚们最为关心的。从这一点上来看,希望光绪帝谨言慎行的,恐怕不仅仅是笔者一人。

总而言之,在轻率这一点上,君臣二人甚为相似。

在中央政府的权力比重有所提高之际,他们掌握大权,不顾周围的意见,大举推动了变法。无论是京城,还是地方,即便是赞成变法者,也对这些举措颇为冷淡。变法迟迟不见成效,性格急躁的光绪帝、康有为君臣二人,自然是坐立不安。于是,变法派开始弹劾看上去持反对态度的官僚。这样一来,反对派也相应地上奏弹劾康有为,局势瞬间转变为党派之间的对立。

6d87cb5195320910dad3e22341154f10.jpg

♦ 光绪皇帝

焦躁感和危机意识不断加强的君臣二人,决定采取进一步的举动,除去反对派。

1898年8月26日,光绪帝下达了严斥地方大员怠慢的敕令。接着在9月4日,以妨碍改革派提出建议为由,下令罢免所有礼部首脑,即六堂官罢免事件。拿今天的日本来说,相当于把文部科学省的大臣和副官们全部免职。

三天后,又罢免了老臣李鸿章(编辑注:李当时在总理衙门行走)。其目的不甚明了。李鸿章主张和沙俄联手,却招致了旅顺、大连沦为租借地的后果,皇帝和康有为等变法派对他心生嫌隙,是不难理解的。在对外政策上,变法派要和日本联手,而李鸿章与对抗日本的沙俄关系亲近,也许因此需要排除他吧。也或许是在聘用外国人士的方针上(编辑注:指康有为建议聘请英国人李提摩太、日本人伊藤博文等进入决策中枢充当顾问),可能担心会被李鸿章牵着鼻子走吧。总而言之,继礼部六堂官之后对高官人物的罢免,给政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让变法前途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除掉了反对派,接下来便是强大自己一派。罢免了礼部六堂官的第二天,光绪帝便任命谭嗣同等四名青年,担任心腹秘书和顾问(编辑注:指任命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人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可以说是破格提拔。

2fb8e8490345deae205e584390ae9819.jpg

♦ 梁启超(前列左端)与谭嗣同(右端)

四、康有为的勉强拉拢

就在此时,袁世凯登场了。

9月11日,新任礼部右侍郎徐致靖推荐袁世凯,请求“破格提拔”此人。光绪帝听闻后,当天就命袁从天津奔赴北京,谒见自己。

徐致靖是康有为一派。这次的推举上奏也是出自康有为之手。局势日渐紧迫,康有为最担心的,是自己手中没有武装力量,于是想起了曾加入强学会、与自己年龄相近的袁世凯,便派遣门生徐仁禄前往小站,加深与袁世凯的关系。在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开始正式举荐袁世凯。徐仁禄正是徐致靖的侄子。

拉拢袁世凯的目的,是为了先发制人,用武力制服反对派。具体计划中,甚至包括了包围、进攻西太后居住的颐和园。事态千钧一发。

将时间拉回到《定国是诏》颁布的时候。颁布四日后的6月15日,翁同龢被罢免,直隶总督王文韶被召到北京接替他的职位。空出来的直隶总督之位,则由荣禄代理。这意味着,担任重组军队要务的荣禄,拥有了当地的指挥权。而在小站继续训练新军的袁世凯,自然也成为了他的属下。

这场人事调整,想必出自西太后的意思。变法中,西太后和她的派系在也着手布局,这次人事调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防止变法造成混乱,要将军队托付给皇室信赖之人。

9eafc14a52d85fe5761eed891f146e1e.jpg

♦ 袁世凯戎装照,引自《国闻画报》1928第14期

从袁世凯的角度来看,以前彼此关系就不浅的荣禄,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当然是件好事。荣禄也对部下袁世凯的工作赞赏有加。就在徐致靖举荐的五天前,他刚刚上奏表扬了袁世凯。

所以,康有为对袁世凯的拉拢,其实是相当勉强的。对袁世凯来说,他和荣禄的关系,远比和康有为要亲密。无论徐仁禄再怎么努力,效果也就如此而已。

袁世凯进京谒见皇帝,是在9月16日这一天。为了专致于“练兵工作”,他被免去了直隶按察使的职务,被任命为“侍郎候补”。相当于中央机构的副官待遇,是破格的升官。

如果只看此次任命,很难理解其中意味。五天前,徐致靖(其实是康有为)的举荐中写道,袁世凯“不过一介按察使,位于总督之下,位低权轻”,并建议如下:

“赐予督抚之职,或是任命为中央官僚,具有独自指挥权,以镇定首都周边地区如何?”(编辑注:徐的奏折原文是:“伏乞皇上深观外患,俯察危局,特于召对,加以恩意,并予破格之擢,俾增新练之兵,或畀以疆寄,或改授京堂,使之独当一面,永镇畿疆。”)

这种任命,俨然是为了让袁与荣禄平起平坐。用意在于将袁掌控的武力,拉拢到光绪帝这边。不过用词不便过于直截了当。对这破例待遇诚惶诚恐的袁世凯,或许也没有悟出背后的含义。

4988d5cb01e58ee1dc43a3fe905eb5bb.jpg

♦ 荣禄,引自《万国公报》1907年第221期

五、围园、告密与事变

两天后,也就是9月18日,上司荣禄发来电报,命袁世凯速回天津。

这天夜里,袁正忙着准备离京,一名年轻人来到了他下榻的东城区报房胡同的法华寺。来者是在袁世凯高升前十天左右,被破格提拔当了军机章京的谭嗣同。

谭嗣同被带到里屋后,缓缓地说明了来意。他掏出一张字条,上面写道:

“荣某(注:指荣禄)谋废立弑君,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即性命亦不能保。袁世凯初五请训,请面付朱谕一道,令其带本部兵赴津,见荣某,出朱谕宣读,立即正法。即以袁某代为直督,传谕僚属,张挂告示,布告荣某大逆罪状,即封禁电局铁路,迅速载袁某部兵入京,派一半围颐和园,一半守宫,大事可定,如不听臣策,即死在上前各等语。”

袁世凯读信后方寸大乱,连声音都变调了:

“予闻之魂飞天外,因诘以‘围颐和园欲何为?’谭云:‘不除此老朽(注:指慈禧),国不能保,此事在我,公不必问。’”

以上密谈,摘自袁世凯的日记。

这些日记看上去像是自我辩护,很长时间都被忽略。然而,随着康有为方面的史料伪造得到证实,这段日记的可靠性也得到了重新审视。包围颐和园的兵变计划,实际上是存在的。袁世凯并未立即应允,而是敷衍搪塞,打发走了谭嗣同。

接下来,袁世凯在9月20日进宫请训。康有为等人的记录称,此时下达了所谓“朱谕”,也就是光绪帝亲笔书写的“密诏”,袁世凯却说没有拿到,也没有表示要处死荣禄。之后,袁世凯立即登上了午时出发的火车回到天津,向上司荣禄汇报了一切。

前一天,也就是19日,西太后忽然从颐和园回到了紫禁城。以往,学者们根据变法派提供的史料,多认为是袁世凯向西太后告密,21日发生了政变。也就是说他先站在变法派这边答应协助,却变节了。但是,从局势上来看,其实是康有为等人对袁世凯抱有过分的期待。或者说,是为了将变法失败的责任转嫁给袁世凯。

0c97de4a2b071fdbf0f2b08a499b74de.jpg

♦ 北洋大臣袁世凯,引自《寰球中国学生报》1907年第04期

西太后为何会突然回到紫禁城,夺走了光绪帝的权力,至今尚不可知。从时间上来看,袁世凯密告一事也并不是没有可能,从21日的政变,到对变法派的镇压、处置,中间隔了些许时日。

对6月开始的戊戌变法,西太后的态度实际上是不明确的。至少没有公开表示过反对。虽说反对派提出了很多申诉,但直到9月的罢免礼部六堂官一事,西太后才表露了“做得过分了”的看法。引人议论的,是访问北京的伊藤博文留在皇帝身边当顾问一案。袁世凯请训后回到天津的这一天,伊藤也谒见了光绪帝。外国人进入深宫,干预政权的中枢,引起了不少官僚的敏感反应。西太后也是其中一人,想必是判断此事脱离常轨,最终下决心将权力从光绪帝手中收回。

袁世凯的情况,想必也和大多数官僚一样无所适从。只不过他手中掌握了军队,于是变得和他人极不相同。说得极端一些,袁世凯夹在荣禄、西太后和康有为、光绪帝之间,被置于必须投票站队的无奈立场,他的决断,当然会是选择前者。

获得袁世凯报告的荣禄,9月25日接到了北京的传唤命令,匆忙进京谒见了西太后。已经开始陆续抓人的西太后,想必从荣禄那里得到了“围园杀后”密谋的确凿证据。之后的发展众所周知,光绪帝被幽禁在宫中,变法派大多被处刑。谭嗣同被处死,最先逃脱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亡命日本。戊戌变法变成了“百日维新”,几乎回到了原点。

政变虽非袁世凯主导和策划的,但他终归置身其中。戊戌年的袁年届不惑,飞黄腾达已在眼前。

责编文华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