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大历史 > 正文
人物 | 清华国学研究院 “四大导师”的风骨
03-25 08:18:06 来源:历史学参考

1925年,清华学校开始筹建“国学研究院”。其中,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因为以教授身份各负责一个研究室,被誉之为“清华四导师”。四位导师精心传授国学知识的同时,还将教育融入生活。他们别样的才情既彼此独立,又互为映衬,巍峨成蔚为壮观的智慧山脉,共展国人风骨。

王国维:忠实不欺

9e06957fdf5ccebaba4545a4b6a888f0.jpg

王国维的学术成就足可“傲世”。而有“资格”傲世的王国维并不傲世,他在研究院讲《尚书》时,竟说自己对《尚书》“只懂了一半”。不仅如此,他在纠正前人之误,做出“妙解”的时候,对自己不能解之字,也坦言不知;对不能解之语,则直言“实不能解”;对不能解之句,更是直告“不知因何由而变”。

做学问一丝不苟,对学生忠实不欺,王国维“不知为不知”的至诚品质博得了学生的钦敬。而在日常的教学与研究中,王国维从不放言高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攻击古人,不自夸渊博,不穿凿附会,不妄下结论,更不抄袭他人言论。

做成高端学问,崇尚低调生活,王国维过的是一种真正的大师生活。

梁启超:理性而深刻

d3bc571011a52a6dc6b95edd6146dab8.jpg

梁启超先生在研究学问、著文立言、讲课授业之外,还经常和同道中人做零距离的交流。和朋友交流时,他多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当仁不让”地将话语权“垄断”。

有一天,看了刘海粟带来的新画作,梁先生赞许道:“这张古柏笔力充沛,是扛鼎之作,好!不亚于去年你寄给我的那张《西湖南高峰》。”说着,他将画放在条桌上,退后几步,认真地品赏,再次称赞刘海粟的画作“经得起反复看”,然后,充满深情地鼓励道:“将来可以大有创造,努力啊!”同时,他告诉刘海粟:“你去年送我的那张,我挂在客厅里常常欣赏!”在梁先生的“要求”下,刘海粟当场画了一竿墨竹,下面配了小枝,枝头上又撇了两片叶子。梁先生看着墨竹,不假思索地提起笔来,在画上题了“孤竹君之二子”六个大字。

梁启超先生看似不经意的品评显露的其实是他深厚的教育功底。从先前的言语称赞,到后来的纵笔题字,其良苦用心毫发毕现。青年刘海粟的画功自然非同寻常,画笔当是淸新自然,但我们还是能从梁先生的奖言励行中发现他的一片“美意”。

陈寅恪:精进务实

61ee0e06916877958347bb15e951c845.jpg

陈寅恪讲课时,先将需要使用的材料一一写在黑板上,然后,针对所列内容进行解释、分析、考证、综合。他的分析精细入微,就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越讲越深,越论越透,让听者获得至美享受。

陈寅恪的讲授以材料为基准,以事实为依据,既能从整体上把握,又会在细微处挖掘,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不妄下结论,更不歪曲篡改。在学生的眼里,他的课常常是山重水复时突又柳喑花明,在羊肠小径处又现阳关大道,给受遮蔽的眼睛以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畅意。

赵元任:直言不讳

459472a7387bb3f72e23a75bdf89c1db.jpg

赵元任教授的普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他认为,“白话文”有自己的语体特点,并不等同于“口语”,有一次,他对胡适说:“适之啊!你的白话文不够白,你要不相信,我可以给你录音,你自己再听一遍”胡适听了录音之后,果然发现自己的白话文“不够白。”

那么,赵元任所说的“能说的”白话文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请看赵元任写的一段话:大概是我五岁住在祁州的时候儿,我们下半天常常儿有点心吃,他们给我留了一碗汤面在一张条几上。没人看着。赶我一走到那儿,一个猫在那儿不滴儿不滴儿地吃起来了。我就说,“猫雌我的灭!”这段话不光保留了北京话里的“儿化”,还把一个常州小孩将“吃”说成了“雌”,将“面”说成了“灭”都一一记录下来。

赵元任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他的“白话文”功力,而是他指出胡适短处时的直言不讳。这种近呆似愚的直言不讳,在“聪明人”看来,是不合时宜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毕竟,胡适不光是“白话文”运动的领袖,还是“国学研究院”的“设计者”。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文章被人们认作白话文使用的典范。批评一个“领导”的“长项”,勇气虽可嘉,但“智术”则明显不足。妙在胡博士认可了赵元任的“指斥”,“发现”了自己的白话文果然“不够白”。

a2c6c174fc427d99cb2109204f7091f0.jpg

(京华学校之“清华四导师”塑像)

他们所代表着的,是思想的独立自由,是学术的百花齐放,是教育的有教无类。这些大师们在那个黑暗的年代里所梦想着的就是在民族危难中,保留下文化的种子,将知识传承下去。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是西方先进思想,亦或是中西结合的结晶,他们都义无反顾的将研究这些东西的宝贵经验留给了后人,铸成了我们今天的灿烂绚丽的文化瑰宝。

313b7346eafd0532449cf2304f04df44.jpg

《南渡北归》里有这么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我想,这句话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写照。

清华基因,国际视野。大师虽已远去,导师精神薪尽火传,京华学校秉承“清华四大导师精神”,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就美好未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