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最低也能做个七品知县,从这一点讲,进士非常高端。
进士是读书人的尽头,荣誉至高,利益极大,所以当然要历经重重考试,他们的考试比我们多,也比我们难,下面以制度最完备的明清来描述一下。
童生与童试
没中秀才的读书人都是童生,来源主要是私塾、家馆和义学。私塾是先生自己办的学校,比如鲁迅小时候在寿镜吾老先生的私塾上学。家馆是有钱人在自己家设的学堂,义塾是家族集体办的学校。
童生要考秀才,这叫小考或者童试,要考三回:县试、府试和院试。县试由本县县令主持,考四场或者五场。府试由知府或者同知主持,考三场。下来就有资格参加院试,院试由提学官(清朝的学政)主持,考两场。
童生至少顺利考完九场才能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秀才与岁考科考
秀才就是生员,不但免除徭役,还有点小小地位,比如不归地方官管,出了事情只能交给学校处理。生员分三种,廪膳生员国家管吃管喝,增广生员没有粮食补贴,其它是附学生员。按照惯例刚入学的新生员都是附学生员,然后考试,成绩好的补充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
生员并不安生,平时小考不断,由学校教官进行月考和季考(后来流于形式),大考是提学官主持的两种考试:岁考和科考。
岁考主要为了考察学业情况,然后以成绩补充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成绩最差的一等会被剥夺生员资格。
科考主要为了选拔科举生员,以成绩决定是否参加乡试,所以不是所有生员都能参加乡试,当然,科考另一个作用和岁考一样,补充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
规矩是三年考两次,一次岁考一次科考。
生员还有部分可以被推荐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成为岁贡生员,这类学生可以直接参加乡试。《儒林外史》中,周进是花钱成为监生后进场考得举人。
举人与乡试
正式的科举考试是乡试开始,童试、岁考和科考只是热身。
参加乡试的人有两种来源:国子监的贡生(岁贡生员的简称)监生和府州县学的优秀生员。生员在科考中连过三场,成绩优异才有资格参加乡试,国子监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乡试。
乡试在省城举行,也考三场,考中就是举人。
每个省的录取人数不同,明清时候江浙一代的省份有上百名,剩下的大多九十名左右,个别只有四十名。乡试是有复试的,清朝到京复试,不然不能参加会试。
这就是秋闱,第一名是解元,唐伯虎就是解元。
(贡院是考举人的地方)
贡士与会试
考中举人,第二年春天去京城参加春闱,也就是会试。
会试考三场,由内阁或各部大员主持,考中就是贡士。
会试录取人数少则一百,多则四百,一般都在两百三百,考中的贡士都能参加殿试。
进士与殿试
会试第一名是会元,其它都是贡士,然后集体进入下一个环节,殿试。
殿试由皇帝本人主持,只给贡士们重新排名,考完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此时大家已是天子门生。
殿试考完后还要举行朝考,考得好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次等的分任主事、中书或者知县。
进士的难度
清代有资格参加乡试的人有百万,但官方只允许八万人参加,实际上的参加人数约为十万,也就是说,生员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才能去考举人,而全国每科取举人约有千人,也就是百人中录取一人,现在的高考能与之相比吗?
清朝举人录取比例是1%,如果和所有生员相比,比例是0.1%,竞争激烈不激烈?
所以从录取概率来讲,大学生不但比不了进士,就连举人也远远不如,充其量就是个秀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