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老照片中的“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中国北京大学在清末1898年至1911年间的曾用名。作为戊戌变法的“新政”之一,学校创办于1898年7月3日,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 ,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图为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院落,后来改成二院图书馆。
京师大学堂是当时中国最高学府,最初也是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行使教育部职能,统管全国教育。《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提到其办学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图为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后罩楼,后来改成物理实验室。
1902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设速成、预备两科,创办于1862年洋务运动期间的京师同文馆也并入大学堂。同年,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师范馆成立,师范馆为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的前身。图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府邸(校长办公室),原北京和嘉公主府。
1912年5月4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旋即冠“国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图为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神殿前合影。
1901年,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韪良(居中的美国人)和教员在北京和嘉公主府(四公主府)梳妆楼前合影。
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办公室前合影的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中)及西教习们。丁韪良(1827—1916),美国人,清末来华传教士,曾担任京师大学堂负责人,为北京崇实中学(现北京21中学)创办人。
1903年,袁世凯(中)、张百熙(左)与朱启钤(右)在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前合影。
1903年,袁世凯(前排正中)视察京师大学堂译学馆,与管学大臣张百熙(前排左四)、译学馆监督朱启钤(前排右四)暨管理人员、中外教师合影。二排右三为蔡元培,时为译学馆教师。
京师大学堂1910年发展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大学,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为1903年京师大学堂重要教职员合影。
1904年2月,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德文班合影。
1904年2月,京师大学堂译学馆英文班合影。
1904年3月,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法文班合影。
1904年,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学生合影。
1904年,王恩溥(后排左三)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同学合影,其后成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外交部要员。
清末,京师大学堂足球队队员。
民国初年,国立北京大学。
清末,京师大学堂校匾。
20世纪初期,北京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旧址。
京师大学堂丁韪良(右二)与西学副教习合影。
李端棻(1833—1907),中国清朝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出生于中国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中国近代教育之父。光绪二十二年(1896),第一个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五年(1899)举荐康有为、梁启超,支持戊戌变法。
孙家鼐(1827—1909),中国安徽寿州(今淮南寿县)人。1898年7月3日以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受命为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管理学务大臣,1900年后任文渊阁大学士、学务大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