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中,同盟国和协约国在交战中均大规模使用毒气,以图打破战场僵局。据不完全统计,双方先后在战斗中施放过包括呕吐性、窒息性、糜烂性和神经性共4大类、45种不同类别的毒气,总计约12.5万吨,造成10万人死亡、117.65万人伤残,其杀伤人数占比超过了整个战场伤亡的五分之一,是所有参战武器中最令人交战官兵感到恐怖和痛苦的。
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和一战中的“大行其道”不同,毒气到了科技水平更高、施放手段更多、杀伤效果更强的二战期间,为什么在战场上却鲜有使用了呢?
上图_ 一战时使用毒气作战的场景
第一,作战样式的改变令毒气的作用变得尴尬。
一战中,交战双方之所以大量使用毒气,其先决条件是两军在战场上形成了堑壕对峙的局面。面对铁丝网、地雷、机枪、迫击炮配合以纵横交错的堑壕及各种筑垒设施,在步兵攻坚手段不足、进攻能力远弱于防守能力的一战时期,任何一方如果单靠传统的步兵冲锋展开攻势,那只能撞得头破血流,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第一天进攻即伤亡5.7万人就是最好的例证。
为此,各国都不得不挖空心思在装备、战术上进行突破,以图打穿对手的防御体系,坦克和步坦协同战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登上战争舞台的。
上图_ 一战时,德国士兵利用合适的风向从钢瓶中释放毒气
与坦克一样,毒气也是人们用以打破堑壕对峙的一种尝试,只是比较“脏”的手段而已。但到了二战时期,由于军事科技飞速发展,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飞机等机械化装备都被交战双方大量使用,主要作战样式也由堑壕战变成了运动战和巷战,战况、战线都变得错综复杂,这时再用毒气就意义不大了。
首先,毒气一旦放出去就不受使用方的控制。一战中因风向突变、攻击友军的事经常发生。在己方已经有很多手段和武器能够达成战线突破的情况下,何必再去使用危险的毒气?
其次,对运动战来说,时间是关键。施放毒气造成战场大面积污染,反而会延缓己方的行动,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不说,在部队向前推进后,还会使经过这一交战区域的后勤队伍深受其害,食物、药品、饮用水等都会遭受污染,到头来“毒”的还是自己。
上图_ 一战时,美国护士 戴着防毒面具在前线附近的战壕中
第二,交战双方都拥有大量毒气,达成了相互震慑与遏制。
二战中,在战场上使用毒气的例子,仅见于意军在埃塞俄比亚和日军在中国。这两个战场上,无一例外都是施毒方拥有发动毒气战的能力,而受害方却无法进行反制。但当两军都拥有相当的毒气战能力时,就会相互之间形成一种“恐怖的平衡”,反而令任何一方都不敢轻易使用毒气,以免招致对方的报复。
在二战爆发前,德军存储有多达2.5万枚毒气炮弹及毒气迫击炮弹。二战结束后,仅在英、美、法控制的德国领土内,盟军就发现了1.2万吨沙林毒气。
上图_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
1941年,有人建议希特勒在苏联使用毒气,以使德军能够在冬季到来前占领莫斯科;诺曼底登陆后,希姆莱又向希特勒提议对英美军队施放毒气。但考虑到同盟国尤其是美国强大的化学工业实力,希特勒一直没有允准。
事实上,英美方面对于德军毒气战早有防备。在1942年5月的盟军参谋长会议上,英美两军就商定:如果德军敢首先发动毒气战,将立即用4万枚芥子气与光气炸弹轰炸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等德国大城市作为报复。
上图_ 二战 苏联近卫第4坦克军
盟军如此,苏军当然也不是善茬。苏德战争爆发前,由于长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军事威胁,苏联十分重视自身的国防力量建设,对于杀伤效果极为可观的毒气自然相当青睐。特别是苏联总结德军“闪击战”的经验教训,将毒气作为阻滞西方军队长驱直入的一种手段。仅路易氏气一项,苏联在1940年到1945年间就生产了2.2万吨。
在战前演习中,苏军一个集团军可在1分钟内布毒50吨,能使500平方千米范围内50%的人员中毒。
上图_ 淞沪战役中日军施放毒气后戴着面具和中国军队作战
可见,战争中并无人道可言,敌我实力相当,才有互相忌惮的制约。一旦一方弱小,敌对方决不会手软。从1937年淞沪战役开始,日军先后在中国14个省市、77个县区施放毒气。
1943年3月6日,美国陆军部整理并公布了《对指控日军使用毒气武器及毒气事件的证据的调查》,详细列举了1941年以来(美国参战后)日军在中国战场使用毒气的情况,为此罗斯福总统发出警告:“如果日本继续对中国使用这种非人道的战争手段,我国政府就会认定,与此相类似的行动也将会对美国采取,我们也许就会按同样的方法向日本实行最大限度的制裁。”
美军方同时制定了对日毒气战计划,预备使用B-29轰炸机对日本25处、2500平方英里的市区布撒毒气,可使500万以上的人受到伤害。正因如此,美国参战后,日军在使用毒气上不得不收敛很多。
上图_ 一战期间,毒气致盲的英军士兵
第三,国际公法的限制,使得谁也不敢无所顾忌地使用毒气。
鉴于毒气在一战时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为避免悲剧重演,一战结束后,奥地利、比利时,巴西、丹麦、德国、法国、印度、英国、美国等37个国家于1925年6月17日在日内瓦签署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在战争中不得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有害气体,以及使用一切类似的液体、物体或器件。
上图_ 二战配戴防毒面具的日军
如同禁止核武条约一样,虽然这个议定书未能有效禁止毒气的生产和储存,致使所有缔约国均有权保存毒气,其中不少缔约国还宣布保留进行报复性使用毒气的权利,由此导致毒气禁而不止的局面。
可不管怎么说,它毕竟让毒气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受到社会舆论监督和制约。这就使得不论是谁,在使用毒气前都必须仔细掂量掂量自己在使用后能否应对来自国际社会的谴责和施压。所以说,议定书终究不是废纸,它令一些战争狂人多少产生了顾虑,他们纵然在战争中犯下了滔天罪行,但还是在某一程度上守住了人类的底线。
即使即将战败,也没有在战场上使用反人道武器——当然这也无法掩盖他们的罪恶行径:纳粹用毒气屠杀犹太人,侵华日军对中国军民肆意使用毒气,这些都将使施毒者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