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雕连”与长津湖战役:全连125名官兵全部冻死在高地上
冰雪覆盖的长津湖
2021年9月30日在全国上映的电影《长津湖》,以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寒严酷的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故事,此役中的“冰雕连”成为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从东西两路呈钳型攻势向鸭绿江全线推进,直逼朝鲜政府的临时所在地——江界,狂妄声称在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面对战局的突然变化,中央军委急调正在山东泰安、曲阜地区整训的第9兵团入朝作战。
1950年11月3日,作为兵团先头部队的第27军刚到沈阳,改用汽车运至长甸河口渡江入朝。11月5日,第20军首趟军列驶抵沈阳,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到站台上看望部队,愕然发现这支来自华东的劲旅,竟然戴着大檐帽,穿着胶鞋,身上的棉衣也很单薄。
情急之下,贺晋年紧急动员东北军区机关干部和直属队,脱下身上的冬装送给第20军。11月8日,第20军大部队进抵沈阳,东北军区当即决定特事特办,将为第13兵团准备的3万多件棉大衣转交给第20军。为达成战役的突击性,10余万志愿军昼伏夜行,翻山越岭,隐蔽接敌,开进长津湖预设战场。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位于赴战岭山脉与狼林山脉之间,由发源于黄草岭的长津江向北在柳潭里和下碣隅里之间形成的湖泊,最后注入鸭绿江。在长津湖以东约30公里,是由长津江最大支流赴战江所形成的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被称为长津湖地区。两湖周围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偶有几处村落也是人烟寥落。长津湖地区一般从10月下旬开始进入冬季,至11月下旬日均气温可降至零下27度。
1950年11月下旬,长津湖地区普降大雪,积雪达40厘米厚,气温骤降到零下30度,个别地区降到零下40多度。多年后,宋时轮将军回忆说:“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
11月27日晚,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志愿军10余万大军隐藏在朝鲜北部广袤的山地和丛林中。突然,林海雪原中传出惊天动地的军号声和呐喊声,10多万志愿军将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美军。激战一夜,将美军第7师和陆战第1师分割包围于下碣隅里、柳潭里、新兴里和古土里地区。
被围美军为打开通路,连续不断地猛攻志愿军阵地。志愿军官兵一面对被围美军展开攻击,一面坚决抗击美军反扑。
第20军第59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队伍,前身就是著名的“沙家浜部队”。师长戴克林是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6岁参加红军,参加过长征。在近20年的战斗生涯中多次负伤,从头到脚共有七处大的伤痕。
第59师的任务是:迂回到柳谭里以南,切断柳谭里美军南逃的退路。于是,戴克林命令第177团攻占并坚守死鹰岭及其以北、以东地区,这样就切断了敌人南撤的通道。
死鹰岭位于长津湖南端新兴里以东约2公里,是小白山地区群山中海拔1519米的高峰。沿着山麓有一条长年冰冻的公路蜿蜒贯穿,连接着下碣隅里、柳潭里,死鹰岭矗立在这两地之间。第177团经连日跋涉冰山雪海,插入敌后,于28日拂晓,拦腰楔入公路,以1个营的兵力攻占死鹰岭,切断了柳潭里与下碣隅里美军的联系,阻止美军南撤北援。
美军为保住死鹰岭这一战略要地,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从东西两个方向连续向驻守在高地上的志愿军发起疯狂猛攻。坚守在死鹰岭上的志愿军勇士,冒着极端严寒,连续奋战6个昼夜,与敌反复争夺,阵地多次失而复得,紧紧卡住了敌人的退路。
12月3日,突围美军在下碣隅里美军的接应下,猛攻死鹰岭阵地。坚守主峰的志愿军战士仅剩下60多人,他们顽强阻击,打退了敌人8次冲锋。但是战役预备队没能及时赶到,部队濒临弹尽粮绝,加上天寒地冻,战士脚冻坏了,连路也走不动,最后只好眼睁睁看着残敌跑掉。
第177团2营负责阻击下碣隅里美军派出的救援部队,2营打得英勇顽强,将美军救援部队击退。而在侧翼的6连阵地一直没有开枪阻击。后来,当接防部队上来时发现,全连125名官兵已全部冻死在高地上,他们一个个身着单薄的军装,持枪俯卧在战壕里,保持着战斗姿势,怒目注视前方,随时准备冲锋。他们化成一群冰雕,冰雪在他们的脸上凝结成了洁白的寒霜,每个人的眉毛胡子上都挂着密集细小而又坚硬的冰凌。
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在向毛泽东主席报告战况的电报中写道:战斗打响后,该连无一人站起,到打扫战场时发现,全连干部战士呈战斗队形全部冻死在阵地上,细查尸体无任何伤痕与血迹。
长津湖之战,志愿军第9兵团在武器装备严重落后,运输补给严重不足、冻饿交加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发扬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灵活顽强作战,歼敌1.3万余人,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彻底扭转了东线战场的局面。
毛泽东、彭德怀均致电宋时轮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在12月17日的电报中指出:“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四万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