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于十七世纪的荷兰安特卫普的《新闻报》、德国的《通告报》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毫无疑问,报纸的出现必须依赖于印刷技术的发明与运用。而其实在发明活字印刷的我国,更是早在活字印刷术发明之前的唐代就有了自己原始的原创报纸——邸报。
唐代的地方行政单位藩镇,为了及时获取政治动态,习惯在京城长安设置办事机构进奏院,即称为“邸”,
邸报又称邸抄或者朝报,其实就是朝廷上下用于传达朝政的一种文抄,主要内容是皇帝谕旨及朝廷颁布的法令等。因为后来又开始张贴于宫门,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就是古语说的“露布以闻”,诏告天下的意思。
赶考成绩见诸小报
据《读开元杂报》(唐·孙樵)一文记载,某一期邸报的的内容是“报导”归义军节度使遣臣工到朝廷索要符节节度使竟无符节,如何赴任实在成谜。不过说起来,这件事倒还真是具有相当新闻价值哩!而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发行的《敦煌邸报》,这被认作是中国古代邸报的最早物证。
敦煌邸报
不过虽然开始甚早,但邸报始终是囿于朝廷内部传抄,类似一种传阅式的内部简报,传播范围十分有限,根本谈不上公开发行,内容也很受局限,只可勉强算做是政府新闻发布的一种方式而已。严格地说尚不能算作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
到了宋代邸报的制作发行逐渐有了成规。一般是由门下省着人据朝议新政筛题编撰、再由执政阁臣审定,分发各地的进奏院之邸官“飞传诸路,晓天下咸知”。可能是由于宫门张榜的传播效率太低,出现有一个变化,就是开始有人专候于了辕门,“竞以小纸书之,飞报远近”。也就是有了同步的手抄版面世,可能是需求量变大,手工誊抄很快无法满足,又有人发展出了雕版印刷,批量发售。这就和现代的小报比较接近了。
宋英宗治平三年,监察御史张戬曾上奏:民间的“山寨邸报”大肆“印卖都市、 造意雕卖”。说明印刷版的小报已经出现并进入流通领域,并且风行一时,乃至“镂版鬻卖,流布于外”,“京城印行,绕街叫卖”。这种邸报就被时人称之为 “小报”。此小报与今时之小报虽同属非官方刊物,但是仍有很大区别。因为我们现在习惯上说的小报,指的多是非法出版物。而宋代并没有新闻出版管理法规,所以宋代所言之小报,并无犯法之虞。更不曾听说门下省哪位大人向小报追索著作权益。
宋代已经出现“报童”
其实在宋代,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加深,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城市生活也愈发多姿多彩。八卦吃瓜,也逐渐成为了市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单纯依靠照搬官方邸报的内容很快就无法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
市场规律决定了有需求就有商机。
宋代民众的文化水平益高,文盲率越来越低,普遍具备了基本的阅读能力,文字商品就有了受众群体。据载至晚在北宋中晚期,东京汴梁就出现了现代报纸的雏形——朝报。
这个“朝报”的名字显然是直接借用了邸报的别称。不过从内容来看与邸报完全是两种东西。朝报虽然也有政治新闻,但是更主要的篇幅还是留给了某地水灾竟然冲垮了龙王庙、六旬老妪产子、狗狗竟无故拿耗子之类的社会奇闻。
这些内容显然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娱乐需要,作用就是消遣。至于目的嘛,自然是在于销路。这充分说明“朝报”已经具有了现代报纸的特征之一:商业化。《西湖老人繁胜录》和《武林旧事》收录了临安府市井之中的各种小商小贩,其中就有“卖朝报”这一名目。卖报都已成为一项职业,那么报业出版则更已发展成为了一种成熟行业。
小报内容日益丰富
宋光宗绍熙四年,有臣工在奏章里上疏: “近年有所谓‘小报’者,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固已不可。传播于外。访闻有一使臣及合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以先得者为功。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
从这份奏章可以知道,首先民间的朝报被这位大臣极富远见的命名为“小报”,可谓一言定鼎。
其次“至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以无为有”,这是假新闻出现了啊。
再次的是“日书一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可知小报发行效率量还很高,堪称日报。而且小报深受民众喜爱,可以说是喜闻乐见。
另外还有,“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这说明小报的信息渠道很迅速,邸报都没来得及报导的消息,就先见诸于小报。
时效性强,这正是现代报纸的重要特征。
小报的发行方为了更快获取“内幕消息”,在各个部府衙门广布耳目,联络了许多“内探”“省探”“衙探”等“消息灵通人士”,大约就是现代的爆料人。
各衙门广布信息搜集人
除了探听朝廷政治动态,为了满足读者多方位的阅读需求,小报还雇用了专门从事新闻采写活动的“探官”,这应该就是最早的记者吧。根据新闻类型不同, “探官”也进行了明确分工。估计也有娱记吧。
种种记载表明,宋代的小报到了南宋,已经不再仅仅是官方邸报的山寨A货,而是和邸报分庭抗礼。
官方邸报版式
小报既非官方产物,内容自然就少了许多禁制,紧跟热点,贬讽时弊,反映社情民意的文章也就屡见不鲜,按现在的话来说,叫紧抓时代脉搏。宋徽宗大观四年,小报就曾刊载了一篇斥责蔡京的未定诏书,“屡蹈逆行,颇多佞言,颠倒乾纲,不顾君父天覆地载之恩,妄弃圣眷深渥……”。
虽然是杜撰伪作,不过言辞严厉,句句切中要点,也算为天下人稍出恶气。矫撰敕书,不必说自是一等大罪。然而这宗辄伪撰诏的“政治事件”并没有掀起腥风血雨,连水花也不大,甚至反响平平,很快就不了了之了。
《朝野类要》就有记载,小报“探官”“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这应是 “新闻”首次作为术语见于史籍。
不过伪诏书这类假新闻层出不穷,很多内容堪称胆大包天,有的矛头竟然暗戳戳地指向天子。朝廷终究无法容忍,多次明典严令,大加申饬。然而即便“严行约束”,小报扎根民间,仍然生存下来。
以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宋代小报,其实明显已经具备了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现代自媒体传播特征,只不过缺少了现代科技加持的电子化传播手段而已。
本文参考的资料:
《西汉会要》
《随园随笔》
《朝野类要》
《宋会要辑稿》
《聊语时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