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中国最后一次农民起义是谁带领的,结果如何?
辛亥革命前夕,官府的巧取豪夺、贪污腐败变本加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无法生存下去百姓纷起而反抗。
生于1873年的河南宝丰县农民白朗,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据史料记载,白朗起义在清末民初,一度纵横豫西十数县,声震中原,让北京的袁大总统甚为不安,指使其亲家河南都督张镇芳极力弹压。但地方军终归实力不强,袁世凯后命段祺瑞统领各省军队合力围剿,并调派北洋军嫡系部队予以增援。在数路大军围剿下,白朗军依然进退腾挪,颇有章法。若不是后来战略失策,西征败北,三年之内白朗是否身丧虎狼爬岭还是个未知数。
白朗起义不仅仅是豫西匪患的一个巅峰时代,更是这些草莽英雄向近代军阀演变的一次华丽转身。由此观之,白朗,确为一代枭雄。
白朗身材高大,宝丰一带村民说白朗至少有一米八的个头,甚至还有说两米的,“虎背熊腰、浓眉大眼,声音洪亮”,这特征大家也许都不陌生,不少评书演义说到绿林好汉基本就是这几个造型。别小瞧这些俗得不能再俗的词语,这是白朗之所以能“拉杆”起事的一个外貌基础。
1911年12月4日,白朗联络二三十人,携步枪一支、刀矛“笨炮”十余,袭击了姚店铺村财主郑虎家,收缴手枪一支、步枪一支、“笨炮”28支。
至此,震动近代中国的白朗起义拉开了序幕。
1913年7月,孙中山、黄兴等写信联络白朗,但是,由于送信者被张镇芳捕杀,白朗起义军没有与革命党人实现联合。然而,冲破北洋军、鄂军、豫军包围的白朗,坚持战斗,肩上又多了面“中原扶汉大都督”的讨袁旗帜,鼎盛时期,队伍一度发展到2万多人。
在袁世凯的督责下,河南都督张镇芳,护军使赵倜开始了疯狂的围剿和镇压。白朗率部东进,越过京汉铁路,攻克豫南的光山、潢川。安徽的六安、霍山等县,成为中外注目的一支革命力量。袁世凯大怒,将张、赵二人撤职,派陆军总长段祺瑞代理河南都督,亲往开封指挥豫、鄂、皖三省联军“围歼”白朗起义军,但是,面对各路官军20多万人的包抄,白朗所率的疲惫之师不得不遁入甘肃,“徐作后图”。
尽管甘肃郡督张广建布置了层层防线,白朗的部队还是冲破包围,于1914年4月24日经固关进军通渭以西的马营,夺取那里的数 十车军火,然后再由陕甘大道直逼兰州。但追堵截的各路大军 汇聚马营,于是,起义部队折转马头,占领陇西、甘谷。
5月4日,起义军浩浩荡荡杀向陇南重镇天水。天水总兵马国仁,率马队奔赴三十里铺迎战,起义军将他们打了个落花流水。激战中马国仁被击毙。陇南观察使向燊被起义军俘获,因他是廉吏,白朗将其释放。在天水,百 姓十分欢迎起义军,不少人投奔而来。
为了摆脱追兵,起义军只在城中住了两夜,就经皂角堡、娘娘坝、高桥等地进入徽县。为了勘查入川道路,起义军派人四处侦察,但是,川军已有防备,阴平桥被毁, 白龙江水涨,想“步艾的后尘,从阴平入蜀”的计划又告失败。随之,起义军向阶州(今武都)进军,经宕昌到达岷县。因守城安都司开炮顽抗,白朗一怒之下,率军攻占岷县城。
5月22日一白朗率部进临潭,遇到了顽强的抵抗。23日,起义军到达临潭新城,居民逃散。部队向旧城进发,回、藏地方武装负隅顽抗,一场血战开始了。
白朗起义军希望城里提供粮草和马匹。然而,由于官绅的挑拨,百姓对义军的敌对情绪有增无减。义军前锋首领“铁蝎子”骑马上前大喊: “我们是过路的,不要打了。”话未说完就被城上冷枪打于马下。
滂沱大雨中,起义军怒不可遏,奋勇攻城,双方展开了激战。
翌日,城破,激烈的巷战中,都司廖升如中弹而死,县知事逃走,受骗回民闭门焚寺,2000多人活活烧死,其状之惨,目不忍睹。起义军得到的是无粮无草的一座空城,从未遇到过的敌视,使白朗起义军陷入困境……
据《甘宁青史略》记载,白朗在临潭召开了军事会议,讨论 起义部队的去向。多数人(河南籍)不愿入川,眷恋乡土,渴望东归,白朗得知入川之路被藏兵堵死,北上重山峻岭,险境丛生,再加上众志难违,于是决定挥师东进。
6月4日,起义军仓皇行军,路过伏羌(甘谷)遭官军伏击,损失惨重,两日后退入两当,出甘肃境界进。六月下旬,起义军一路经凤县、宝鸡、扶风、周至,直抵西安城郊,到荆紫关。湖北籍和河南籍将士,各恋其乡,于是队伍“分散”活动,宋志年率领1000多人回鲁山,白朗带领1000多人回宝丰,起义军的力量由此大大削弱。
北洋政府之“拱卫军”、赵倜的“镇嵩军”等乘机加紧围剿。
8月上旬,白朗率众抵达临汝、宝丰交界的虎狼爬岭,战士只剩下六十名。在官军数千人的重围中,久病未愈的白朗中弹身亡,时年四十一岁。震惊中外的白朗起义终于失败了。
白朗起义历时三年,转五省,攻克过五十多座城市,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