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文史|你能通过屋顶,猜到这是住的哪个民族吗?

国家人文历史2023-01-04 11:41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呈现出小聚居大杂居的分布特点,因地域、气候、信仰、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建筑类型众多,极富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形顶

福建民居中的圆寨,采用的就是环形屋顶,圆寨就是大家熟悉的土楼建筑(环形屋顶只是土楼的一种,此外还有方形等)。土楼是当地客家人的一种住宅,古时客家人从外地迁居福建,为防止侵袭而建造出聚居建筑,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呈现同心圆式的环形屋顶形态。这种建筑外为厚土墙,内为木构架,有很强防卫功能,一座土楼可以供几十户人家共同居住。它风格朴素,墙上极少有装饰,屋顶用青瓦扣脊,檐口不用瓦当、滴水,因房屋形状奇特,被比喻为“天上掉下来的飞盘,地上长出的蘑菇”。福建南靖县田螺村的建筑主要由五座土楼组成,包括一座方形、三座圆形和一座椭圆形。

福建省南靖县田螺村土楼

单坡顶

单坡顶建筑的屋顶只有一侧是斜平面,从侧面看如同硬山顶或悬山顶建筑沿正脊被切开。现在的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村,许多居民仍然使用单坡式的屋顶。北方的房子需要更多的日照,特别是冬日的暖阳,单坡顶必然导致房间进深小,屋内比较窄,屋内都可以被窗外的阳光照射到;其次北方相对干燥,有些地方自古缺水,水十分珍贵,房檐向内院倾斜,下雨时雨水顺着房檐流向院子,可加以回收利用。

灵岩县王家大院建筑格局,多为东西窄、南北长。院落格局继承了中国传统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房屋都采用单坡顶设计,很少出现双坡顶。

山西省灵石县王家大院的单坡顶房屋

平顶

平顶顾名思义即建筑的顶部是平的。与单坡顶屋顶坡度有较大不同,这种“平”是顶部中间略有突出,或是屋顶拥有较小坡度。多出现于我国西北、华北等地。这些地区干旱少雨,基本不用担心屋顶经常性积水增加屋顶负担;同时,此地作为产粮区,大面积的平屋顶也是农家晒粮食的好地方。藏式屋顶均为平屋顶,多用土石材料修筑,顶四周多用边玛草砌筑起的边玛墙围合。

为了适应青藏高原上的气候和环境,传统藏族民居大多采用石构,形如碉堡,所以被称为“碉房”。西藏碉房高有三至四层。

传统藏族民居采用平顶,形如碉堡,称为“碉房”

扇面顶

扇面顶就是扇面形状的屋顶形式,其最大特点就是前后檐线呈弧形,弧线一般前短后长,即建筑的后檐大于前檐。建筑的山墙墙线若都向内延长,其延长线可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是扇子的手柄端。扇面顶的两端可以做成歇山、悬山、卷棚形式,一般用于形体较小的建筑中,会让建筑看起来更为小巧可爱。古建筑中常以扇面顶建造亭类建筑,例如颐和园的扬风亭、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采用的扇面顶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屋,它的特点是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合早期牧民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习惯。蒙古包的屋顶呈圆尖顶,顶上和四周被一至两层厚毡覆盖。蒙古包最小直径3米多,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游动式两种。半农半牧区多建固定式,周围砌土壁,上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蒙古族牧民居住的蒙古包

鼓楼

鼓楼是侗乡具有地域特点的建筑物,流行于贵州、湖南、广西等地区。鼓楼以防腐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不用一钉一卯。鼓楼通体是防腐木木质,由于结构严密坚固,可达数百年不腐不斜。楼顶形制类似攒尖顶,但顶尖如同连串葫芦形,直刺苍穹,犹如塔尖。楼檐一般为六角、八角、四角,六角的俗称“六面倒水”,每一分水的突出部分都有翘角。它的重檐层层叠叠,从上而下,一层比一层大,可达二十多米。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如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鼓声响彻村寨山谷。鼓楼不仅是侗族人民遇到重大事件击鼓聚众、议事的会堂,平时,这里还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

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鼓楼

佛寺大殿屋顶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大多信仰南传佛教,为供奉超大型佛像,佛教寺院大殿的体量和屋顶都要相应放大。硕大的屋顶难免显得笨拙沉重,为打破这种视觉感受,大殿的屋顶被分为很多片。这些屋顶片层交织错落在一起,每片之间都有落差,屋顶边檐用斜木支撑;另一种佛寺大殿屋顶,是被分解为若干歇山式小屋顶组合,层层叠叠加盖在一起、有大有小,规律中似有随意,参差中又富有韵律。这些建筑屋顶以琉璃瓦或青瓦为主。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的西双版纳总佛寺

布依族民居

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人居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房屋中除檩条、椽子是木料外,家用的桌、凳、灶、钵都是石头凿的。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但采光较差。

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布依古寨

傣族民居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吃竹筒饭,喝竹筒酒,更居住在竹楼里。传统傣族竹楼屋顶的形制是不规则形,被称为“诸葛亮”的帽子。竹楼以粗竹子做房屋骨架,竹编箅子作为墙体,屋顶铺草。傣族多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没有四季区分,这种环境很适合居住在竹楼里。

云南省西双版纳竹楼民居

廊桥屋顶

在广西、贵州等地区的侗族聚居地常见到一种带屋顶的木桥,这些桥除供人们来往通行外,还是重要的聚集聊天、休息场所,有的桥上还供奉了菩萨和其他神仙像。这种桥常位于村口,是村民生活的社交中心区域。桥的两边栏杆下设有座椅,人们可以凭栏休憩,一边观景一边聊天。为了遮挡风雨,这种桥的整体都修建有屋顶,桥面顶多为悬山式,而桥中心有一部分屋顶加高,做成多层檐相叠加,顶端以攒尖顶收尾。一座长桥上会安置好几个这样突起的攒尖顶,形状有方形,有多角形,这种桥称为廊桥或风雨桥。例如广西龙胜农村的侗寨风雨桥。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风雨桥

蘑菇房

哈尼族创建村落时,村址的选择必须具备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云南红河、元阳、绿春等地的哈尼族人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他们的住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土掌房

云南中部彝族和滇南部的元江、红河等地的哈尼族,居住在由泥土砌成的土掌房,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土掌房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一个平面,既是你家房顶,又是别人家的晒场。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村落

编辑:罗雨欣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 飞

责编文华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