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丨千金石竟是“黄金岛”!下面真的可淘金吗?
蓄水前的千金石 骆仁新 摄
平湖万州 熊刚 摄
夕阳余晖下的千金石 骆仁新 摄
千金石是伫立在万州西山之外、长江之中靠南岸的一块巨大石梁。
它历经汹涌奔腾的江水撞击淘荡,仍以偌大体量岿然屹立水中,表面呈船形,中间宽,两头窄,长约300米、宽约10余米至50余米之间。也有人把千金石形容成一枚漂浮江上的印章。于是,就有了“地宝形惟肖,中流玉印浮”的形容。在万州“古八景”中,千金石被誉为“金岛印浮”或“玉印中浮”。
千金石竟是“黄金岛”
千金石,又叫黄金岛。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千金岛,在县南三里,揭立江心,石高数丈,广百步。”清同治年间编撰的《增修万县志·地理志》(卷四)记载,“千金岛,在县南二里。”
古籍志书介绍万州,千金石历来占有重要地位,可谓古时万州重要地标。随着江水涨跌,千金石夏季淹没,水退后,岛上巨石积沙,随江而下的沙金沉淀低洼,人们划着木船争先恐后上去淘金。
笔者曾目睹工人们在千金石下游的长江碛坝——红沙碛淘金的情景,但对千金石可以淘金的说法,一直以来都是半信半疑。去年,万州区科协干部姚世衡和笔者换届考察在一个组,闲谈中聊到千金石淘金一事。他说,历史上确有其事,万州每年还向朝廷进贡3两黄金呢。多年来,他购买和收集历史上有关山川形胜、风物地理书籍多种。在他的协助下,笔者作了一番认真考证,在古籍中终于得到了印证。
据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万州“土产金贡、白胶、蠲纸、苦药子。始因京兆尹黎干,方进上,云此药多疗诸病,遂为常贡”;北宋《元丰九域志》记载,万州“土贡,金三两,木药子一百颗”;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更是明确记载,万州“黄金岛,在州南三里近南岸,屹立江心,高数丈,土人淘金于此”。
这儿曾浪急波涌险象环生
千百年来,千金石并不孤单。它与长江北岸,背靠西山,状如磨盘凸向大江的盘盘石和位于长江南岸,背倚翠屏山,呈弧形向大江伸去的草盘石隔江相望,三者呈犄角拱卫之势,紧锁大江。
千金石海拔稍低,夏季来临,长江水涨,千金石便会没于水下;其余时节,长江水枯,千金石随之露出水面10多米,四周环水,千年若磐。由于南岸的草盘石和位于江中的千金石之间距离较近,二者合力将湍急的江水逼向了北岸的盘盘石,然后又被反弹回来。江水流速陡增,不同流向的水流交界面上,互相扰动,形成流态紊乱、无风三尺浪的“夹堰水”和旋涡、鼓泡、回流、暗礁,加上航道狭窄,这里浪急波涌,险象环生,过往船只需要格外小心。
16岁那年,笔者外出求学,第一次乘坐长江客轮得以和千金石近距离接触。开学离万,放假归乡,乘坐客轮经过千金石,笔者都在船舷边近观千金石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感受千金石浪遏飞舟的惊涛拍岸。
乘上水船白天去渝,船舷左边近在咫尺的千金石,在狭窄浪急的江中悬崖壁立,峻峭生姿,在狂风卷巨澜中傲然而立,心中顿生宋代诗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豪情。下水船深夜返万,轮船探照灯交替向两岸射去,船舷左前方是朦胧夜色中灯火阑珊的万州城,右前方是黑漆漆的快速后移的庞然大物千金石。这时,轮船进港汽笛一响,脑海中即刻显现出唐代诗人杜甫《放船》“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江市戎戎暗,山云淰淰寒”的意向,心心念念的家就要到了。
千金石已淹没于水位之下
千金石“金岛印浮”作为万州“古八景”之一,引来文人墨客的赞咏。明代诗人沈巨儒《金岛印浮》写道:“巨石嶙峋万浪中,狂澜迴到大江东。龙宫风雨沉沉黑,渔火霜星点点红。千里岷源障峡水,九霄天汉驾桥虹。张骞若或乘槎至,莫问支机织女功。”清代诗人以《玉印中浮》为题赞咏千金石的就有孙本卓、刘为龙、刘高培、丁凤皋等人。
在这些诗作中,尤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万县知县的刘高培最有代表性和想象力。“天雯飞宝篆,地脉矗灵蚪。嵌水俨新佩,掖云如系肘。蜃楼星欲就,虬璧发还纽。千载淘金鉴,真文终不朽。”诗人借“玉印”发挥想象力,精巧设喻,在真假有无之间编织传奇故事,读后让人浮想联翩。
2003年三峡蓄水,千金石淹没于175米水位之下,成为万州人又一个难以抹去的文化记忆。如今,行走在淹没水下的千金石上方树木苍翠、柳绿花红的南滨路上,面朝大江,但见波光潋滟,平湖静水深流,过往轮船来回穿梭。极目眺望,一座移民新城依山而建,云青水碧。已有1800多年历史的万州,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古韵今风,交相辉映。
文/熊刚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文旅委 本稿件版权归《重庆晨报》所有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