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网剧《猎罪图鉴》,檀健次在剧中饰演一位刑侦队模拟画像师,他通过口供和观察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侧写,描绘出嫌疑人的画像,对破案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
其实,通过画出嫌疑人的大概样子进行抓捕,早在中国古代就出现了。真实情况如何,我们不得而已,因为都是历史了。可我们在古装剧里还是能看到类似的场景,毕竟古代没有相机,想要大肆发布通缉令,让百姓帮忙抓犯人,在通缉令上加上犯人画像是最直接有效的。
不过,应该很多人都发现了,通缉令上的犯人画像,很多时候长得和真人一点都不像。难道古代的画像师,水平就这么差吗?其实不是水平问题,而是他们压根画的不是犯人。因为见过犯人的证人,都不是过目不忘的,很多时候只能勉强记起一些,而另外一些人根本没见过犯人,所以画出来的人像才那么抽象。
然而还是有不少犯人因为通缉令上的画像落网,可能大家都震惊了,这长得哪哪都不像,还能抓得着人啊?只要有犯人的形象特征,这是绝对可以的。换句话说,通缉令画犯人不在于画得有多像,而在于有没有把他们的外貌特征特写出来。
比如说有的人脸上有一条刀疤,或者是嘴角有颗黑痣,又或是长了一脸络腮胡子,百姓们只要看到具备这些特征的人,一般都会主动到官府上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反正人抓错了还是能放的,可是犯人一直流落在外可是会威胁到周边群众和自己的人身安全啊。
还有关键的一点是,古代人口流动可不像我们现在这么政策松动,我们只要有身份证、户口本,想到哪个城市定居都可以。这里的到外地定居不包括移民,但能在全国范围内随意走动已经很宽松了。
而古代对人口的控制是非常严格的,每个地区都有当地衙门签发的“路引”,是一种通行证,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身份证。所以犯人如果逃到他家乡外的地方,当地人看他面生,他又没有路引可能证明自己的话,直接就能被扭送官府。
因此,古人看通缉令的时候,虽然上面的人和犯人可能完全不像,但百姓都是会多加留意积极提供线索的。一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二是有机会拿到赏金。这就说明,古代犯人想要逃窜或隐匿,还是相当有难度的。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万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