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市场售价不足15元的安全帽,工地宁愿给工人发20元补贴让其自行购买,也不愿给工人配发安全帽。据7月5日《工人日报》报道称,在一些厂矿、建筑企业中,这种做法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从表面看,工人用拿到的补贴,从市场上自行购买安全帽,能赚取几元钱的差价,似乎得到了“实惠”,但其背后,根本不是钱的问题。
在厂矿、建筑领域工作,随时面临安全风险,当遭遇坠物击中头部时,安全帽可以起到减震、防护的作用。因此,安全帽是厂矿、建筑领域工人头顶的一道“安全屏障”,在关键时刻,甚至能起到保命的作用。
但现实中,一些生产安全帽的企业为了降成本,人为压低了安全帽的安全标准,最终导致市场上流通的安全帽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从企业角度来说,一旦发生意外,作为安全帽提供方的企业可能要承担相应责任。
因此,一些厂矿、建筑企业宁可发补贴让工人自行购买,也不愿发安全帽。其背后,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转嫁自身责任的一种算计:规避安全帽不达标引发的麻烦,也可将责任转嫁给工人自己。
然而,企业这种做法真的能规避掉自身的责任吗?答案是否定的。
根据我国《劳动法》《安全生产法》《建筑施工人员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等法规的有关规定,劳动者享有获得劳动卫生安全保护的权利。安全帽作为企业给劳动者发放的必备劳动用品之一,法律对企业有着强制规定和要求,而且,法律也明确规定,这类劳动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
除此之外,法律规定企业还需承担监督、教育从业者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的责任。
所以,企业想通过发补贴的方式转嫁责任的做法,明显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这种做法,不仅规避不了责任,还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埋下安全隐患,终究害人害己。因为,如果连企业都不能保证安全帽的安全,那么工人又该如何分辨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安全帽的优劣?企业都不自觉,如何保证工人就一定能自觉?
同时,这则新闻也在提醒安全帽的生产、销售、监督等领域的从业者,一顶安全帽背后,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安危,万不可掉以轻心,切勿降了成本、失了人心,成为“安全事故”的助攻者。
在很多工地,我们都能看到一则标语,警醒从业者“安全重于泰山”。在安全面前,真不是钱的事,而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上游新闻 贾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