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其中“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的规定引发关注,被称为第一次明确在学校校园内不得设置食品经营场所。
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学校等教育机构中是否能够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是一个由松到紧的动态过程。2019年3月,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制定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明确,“中小学、幼儿园一般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确有需要设置的,应当依法取得许可,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从早前的“一般不得”到这次的“不得”,政策转变的背后,是教育部门对于下一代健康的重视。
长久以来,关心校园建设的人们对于大中小学校园内的小卖部、超市,一直有着诸多质疑:以高价甚至天价租金对外出租小卖部之后,小卖部经营者从谋求最大商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擅自扩大销售范围,销售高热量、高脂肪、高盐的“垃圾”食品,擅自扩大经营范围出售危害孩子身心健康的玩具物品,甚至还出现小卖部公然引诱学生吸烟等极端情况。
没有正确消费观念的未成年人,在诱惑面前根本没有抵抗能力。
小卖部被关停之后,校园里的正常消费需求不应该被忽视。学生再小,也是社会人,在便利店成为社会生活不可分割一部分的今天,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在学校中购买一些基本的饮料、食物等需求应该得到满足,学习中常用的文具、纸张等物品如果能够在学校中购买,对于学校生活会有极大便利。对于学校管理者来说,在校园内通过自动售货机、无人超市等手段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把好质量关、健康关、价格关和服务关,让校园生活便利化,这才是教育部门关停校园“小卖部”的初衷和本意。
更为重要的是,关停校园小卖部提醒教育工作者,在教授好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对于学生作为“社会人”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健康观念和消费理念。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不在小卖部买东西,但出了校园之后呢?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积极的消费观念,关停校园小卖部之后出现的消费缺口,在学生们出校园之后,那些从校园消失的不健康物品大概率会迎来“报复性消费”。
小卖部关停之后,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父母、老师都应该担负起对孩子们正确消费、健康消费的教育责任。清除中小学校园内的小卖部的“堵”配合消费教育的“疏”,才能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实现,让校园成为真正的净土。
上游新闻 胡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