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是国家需要面对的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突出的人口形势对教育质量及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挑战。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深刻认识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结构与资源配置调整的紧迫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针对我国“少子化”人口发展趋势对基础教育的影响,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副校长江净帆建议:根据人口变动特征,适时开展基础教育积极性调适改革。
“当前,全国人口结构加速变化,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趋势。”江净帆表示,出生人口的剧烈下降和城乡人口的增减变化,对全国小学教育资源的优化调整带来新挑战。“少子化”给小学带来了学校总数明显下降、学生人数总体减少、教师数量有所增加等现实问题。
“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人口出生率下降,城区小学在校生数量仍然有所增加,而乡村小学及在校学生数量锐减。”江净帆说,人口出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具有梯度传导效应,会对小学教育带来更大影响,进而延续影响中学教育。
对此,江净帆建议,基础教育领域亟须未雨绸缪、科学规划,适时研判并启动相应的调适性改革。在她看来,不能简单以合并学校、减少教师等方式应对,而应将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教育迭代与提质教育结合起来,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需积极稳妥地调整小学布局。江净帆建议,可根据未来城区小学适龄儿童仍在增长的趋势,在城区适量增设小学;根据乡镇小学适龄儿童锐减的趋势,稳妥推动乡村学校的撤并,同时将乡村闲置校舍用于建设辅助教学点,或者调节使用于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室等公益事业。
另一方面,可探索试点义务教育“一贯制”学制改革。江净帆建议,可选择部分城区学校和条件较好的乡村、镇区学校开展“小初一贯制”改革试点,通过学制改革有效缓解小升初压力;同时通过小学与初中的紧密衔接,进一步将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个性特长等综合培养上来,促进基础教育回归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上。
同步,积极推进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江净帆建议,及早研制小班化教育改革方案和建设标准,及早启动基于全人启蒙理念的小班化教学试点。将小班化教学试点与基础教育高质量转型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秧田型”固化教学空间,改变传统批量化、满堂灌教学模式,真正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改革推向普及性和常态化,通过小班化教学改革,逐步推进25人~30人的小班化教学。
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科学配备。结合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学校师资需求,探索“基本编制+机动编制”的弹性编制核定方式。对学龄人口流出严重的乡村地区,要通过建立交流轮岗制度实现区域内教师有序流动;对因学生减少而出现的超编超员地区,要建立常态化跨区调配机制。
最后,加快推进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要依托本科师范院校,面向农村培养的定向公费小学全科教师逐渐拓展至试点区县,加快培养胜任小班化包班教学和管理的全科教师,着力提升未来小学教师班级文化建设、创意教学设计以及儿童多元智能评价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加快启动小学全科教师专项培训,着力提升现有在岗教师的小班化包班教学和管理能力,以有力支撑未来的小班化教学改革。(资讯)
原标题:重庆二师教授江净帆:少子化背景下,基础教育需进行积极性调适变革
编辑:李宏伟 责编:吴磊 审核:赵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