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香越云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带领深山“老味道”数字化出山
清晨,大巴山腹地的薄雾还未散尽,重庆市城口县岚天乡红岸村巴韵老腊肉基地上空已腾起袅袅炊烟。来自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老师彭明朗看着手机导航上渐隐渐现的信号格,转头对身后的学生笑道:“咱们今天要拍的,可是地图都找不到的宝贝。”
一直以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始终把乡村振兴攻坚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前段时间,彭明朗组织带领学生团队围绕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城口老腊肉进行新媒体打造、直播带货等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松烟凝时入镜来,解码视觉密码
推开腊肉炕房,饱经岁月沉淀的烟香扑面而来。看着李大爷身旁肌理油润的老腊肉,彭明朗一行叹为观止。“每一块都是亲手制作,我们的手艺已经传了好几代。”听着李大爷充满自豪的介绍,负责摄影的学生赶忙用镜头记录下来,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传播的视觉语言。
“拍摄腊肉的时候要注意光线!自然光不够的时候要补光,暖光才能激发食欲!”看着同学们举起相机,彭明朗急忙将灯棒对着腊肉举起。
午后,团队转移到红岸村巴韵老腊肉基地,了解腊肉的制作过程。原来,城口老腊肉要在炕房用青冈原木慢火高炕60天以上,经过白天高温炕制和晚上低温发酵才能肉质紧实,表面金黄且不带烟熏的黑色。
直播间里的腊味,奏响发展交响
“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直播间,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城口老腊肉,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深夜的直播间里,学生主播边调整灯光,边详细介绍城口老腊肉的传统制作工艺和背后的故事。随着观看人数的不断增加,“求上链接”的呼声也越来越多……
此次行动不仅“授人以鱼”,更做到了“授人以渔”。在此次新媒体打造过程中,学生团队还为岚天乡村民开展了全媒体产品设计运营培训。“同学,快帮我看看这个‘美颜’要怎么关?咱们的老腊肉可不能加滤镜!”“没错,美颜功能要关掉,我们的皱纹都是故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团队不仅带领村民们熟悉了直播带货的功能以及操作,还为大家设计了方言带货话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学中做,做中学。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把课堂带到项目现场,把作业布置到真实项目实践和汇报,把评价交给了企业、社会和市场。此举不仅让城口老腊肉声名远扬,还让村民们通过学到的技能在社交媒体上推广产品,促进销量的上升。看着不断上升的销售额,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凭借自己的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资讯)
文/图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