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七夕,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文学戏剧对此传说中凄美爱情的渲染使人们想当然地把七夕当做中国的情人节,模糊了七夕文化的核心内涵。
那么在这一天,古代男女不谈情说爱会做些什么?
古人对织女的崇拜最早可追溯至夏代到西周,织女的名字在《夏小正》和《诗经》两本古书中都有记载。
不过在那时,织女的CP——牛郎还没有出现,自然也没有两人的爱情故事。
书中记载的织女指的是每到七月黄昏散发明亮光华的织女星,古人以此星象标志七月的到来。
菱花形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故事镜,宋金时期
洒线绣鹊桥补子,明代;红纱地洒线绣云龙纹方补,明代
牛郎星第一次出场是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它的亮度仅次于织女星,位于其东南方,虽相距不远,但两星之间有银河一水之隔。
牛郎星与织女星奇妙的星象关系在民间口口相传,最后演化为具象的人物,形成牛郎会织女的爱情传说。
《缂丝七夕图镜心》清代
古人将明亮的星宿看作住在天上的仙人化身,赋予了它们神的属性。
织女星是七月的标志,而七月又恰好是女子开始织布的季节。
质朴的人们相信此时的辛苦纺织会得到织女之神的庇佑,通过抬头望向闪耀的织女星来获得劳作的动力。
费丹旭《七夕图》轴,清代
即便七夕与牛郎织女密不可分,恋爱约会却并不是这一节日的主题。
相反,古代男女在这一天会分头行动,女子们凑在一起纺纱织布、乞巧祭祀。
因此,七夕节可以算是古代的“妇女节”。
花样乞巧背后的女儿心思
《宫蚕图》卷局部,明代
在古代封建社会,每个女子都渴望成为贤妻良母,过上相夫教子的安稳生活。而针线活又是古代女子的必备技能,女红手艺甚至成为衡量女性价值、获得美好姻缘的重要条件。
因此在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女子们相约聚集在院子里,遥拜织女星祈求自己心灵手巧。
金线和银线,清代
乞巧活动项目繁多,其中“穿针乞巧”的习俗起源最早、与针线技能也最相关。
七夕之夜,女子们手执五色丝线和并排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着月光连续地穿针引线,将线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即使失败一处也是“不得巧”,需要向织女神乞巧。
仇英(传)《乞巧图》卷(局部),明代
女子的胜负欲不输男子,她们还举行了快速穿针的比赛。
将线最快穿过针孔的人为“得巧”,反之就是“输巧”。
赛前大家准备好纺织资源作为“赌注”,当比赛结束时全部赠与得巧者。
仇英(传)《乞巧图》卷(局部),明代
善于观察生活、充满创意的古人还让“织布高手”蜘蛛参与到乞巧活动中,称为“喜蛛应巧”。
她们各自将捉到的蜘蛛放在小盒里,等到第二天清晨再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
结网密为“巧多”或“得巧久”,结网疏则为“巧少”或“得巧短”。
《紫檀木边绣七夕图围屏》
但观察蜘蛛结网判断得巧的标准不是固定的,有时则以形状更接近圆形的网为“得巧”。
女子们还会在院中准备切好的瓜果,吸引蜘蛛在瓜上结网。
仇英(传)《乞巧图》卷(局部),明代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第七开(局部),清代
任颐《乞巧图》,清代
在七夕这一天,人们在桌上布置许多碗盏,但这绝对不是女子们在解放天性、聚众饮酒,而是在进行“投针验巧”的活动。
在正午时分,她们陆续将针丢入碗中后观察其在水中的倒影,如果影子形似云、花、鸟兽等就是“得巧”,形似棒槌则为“失巧”。
不得巧的女子在夜里会更加虔诚地拜祭织女神,向其乞巧。
仇英(传)《乞巧图》卷(局部),明代
在乞求得巧之外,还有人准备好酒食,祭拜牵牛、织女二星,祈愿丈夫高中、富贵和夫妻喜得贵子。
无论乞的是哪一种“巧”,习俗背后都是古代女子对幸福美满家庭的期待。
盛大的宫廷乞巧
姚文瀚《七夕图》轴(局部),清代
民间乞巧远不及宫廷的七夕活动盛大。
在元代,皇亲贵族于七夕之夜搭建场地,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摆设盛有瓜果、酒饼、蔬菜、肉脯等食物的筵席,邀请女眷作巧节会,称为“女孩儿节”。
唐岱、沈源、冷枚等合绘《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西峰秀色”,清代
《十二月月令图》之“七月乞巧”,清代;《胤禛十二月行乐图》之“七月乞巧”,清代
到了清代,除七夕夜拜月乞巧、祭祀双星之外,宫中还上演《仕女乞巧》等节令承应戏。
雍正在位时,将乞巧大会从宫中迁至圆明园西峰秀色举行,七夕活动又增加一项郊游赏景。
绵亿《耕织图》册(二十四页选四),清代
闵贞《采桑图》轴,纸本墨笔,清代
在七夕乞巧活动之后,女子们还要回归平静的生活,纺纱织布自然也就成为七月纺织之月的主题。
母仪天下的皇后必须要以身作则,为后宫众嫔妃等天下女子树立楷模。
焦秉贞的作品《历朝贤后故事》,第一幅描绘的就是勤俭仁厚的文王之母太任亲采葛覃草的画面。
焦秉贞《历朝贤后故事》册之“葛覃亲采”,清代。
葛覃,在诗里面指的是一种草。花紫红色,它的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叫夏布;其藤蔓可以做鞋,叫葛屦,夏天可以穿。
不仅如此,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也传到了朝鲜和日本,当地人效仿中国举办乞巧大会,在宫中供上山货海鲜等特产,在管弦乐伴奏中观赏星星、穿针乞巧。
日本的七夕风俗发展至江户时代还增加了一项活动——在竹枝上悬挂写满七夕祈福吉祥话的彩纸。
远远望去,城中挂满彩纸、大小不一的竹枝随风摇曳,承载着人们对生活最朴素的企盼和念想。
朝鲜德兴里古墓壁画中所绘的牛郎织女(线描图)
日本浮世绘之“市中繁荣七夕祭”、“稚游五节句之内七夕”
正如织女星是满天繁星中唯一属于女性的亮星,七夕节是古代唯一属于女性的节日。
然而这一节日却并非女子的狂欢,所有的风俗活动都是封建礼教影响下女性价值被固化的体现。
乞巧虽没有直言爱情,却暗中表达了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古代女子对美好姻缘的期待。
到了现代,女性早已乘风破浪,可以选择多样的人生、追求自己的爱情。七夕的“乞巧”求的也不再是善纺织刺绣的巧手,而是自我价值的多样化实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