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化新时代科学教育?专家们提到了大科学教育
10月25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学教育研讨会暨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第37协同组第三次会议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渝北校区举行,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分享科学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共同研讨如何在新时代深化实施科学教育。
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涵育
重庆八中党委书记周迎春在致辞中表示,在学校教育维度,中学科学教育一方面包括了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学、科技等与科学高度相关的学科,另一方面,也泛指在所有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涵育。
周迎春认为,正是在这样一种认知下,在实践中,首先,所有学科的课程教学当中应该围绕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加强培养,比如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思辨能力、跨学科能力等;其次是创新构建,即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实施的实验课教学范式;第三,就是更好打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科技课程体系;第四,通过实践、场馆等助力学生提高科学素养,提升他们科学精神的沉淀。
重庆市科协副主席冯纲表示,把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的图景,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青少年科学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
重庆市教委副主任江鹏强调,基础阶段的高质量科学教育既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源源不断的重要动力,更是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基石。
希望各中小学校、高校、企业多主体多领域多模态协同联动,充分发挥专家人才优势,聚力打造没有围墙的科教资源保障体系,没有边界的科教综合课程体系,没有定式的科教多元评价体系。
构建大科学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丁邦平教授就大科学教育进行了深入解读。
丁邦平表示,大科学教育就是新时代我国科学教育为适应大科学和大教育而提出的新兴科学教育。
其主要特征一,拓展了科学教育课程和教学范围,不仅有分科的科学课程,也有更强调综合和跨学科的课程;二,整合了科学教育不同的途径与方式,把学校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技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科学教育与社会大课堂的科学实践融合起来;三,提升了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那么应该如何开展大科学教育?丁邦平分享了自己的初步想法。在国家层面,需要思考如何告别传统的小科学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大科学教育体系,落实大科学教育政策,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
“就科学教育实验校建设而言,需要思考如何在课堂、教学和评价上开展大科学教育,让语文教师、数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音乐美术教师也参与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上来。要合理有效地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具有高科技素养的现代公民。”
而在普通学校层面,除了构建大科学课程,更要思考大科学教育的目的,“它是要培养具有大科学教育素养的人。所谓大科学教育素养就是数学素养、技术与工程素养、科学素养甚至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在内的,它应该是一个人具备的科学精神。”
最后,来自北京、江苏、成都、重庆等国内6所知名中学的书记校长和一线优秀教师代表也分享了他们在科学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
上游新闻记者 宋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