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渝快报 > 正文
成效几何?哪些人在买?为试点个人养老金的重庆“算笔账”
2024-12-17 16:04:11 来源:上游新闻

个人养老金制度已正式推至全国!早在两年前的2022年11月,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启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重庆就位列其中。

这两年重庆试点情况如何?

12月17日,上游新闻记者从市内金融机构了解到,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渝试点两年来,公众储蓄养老意识增强,距离退休时间较近的人群是参与的“主力军”。95后、00后年轻人群个人养老投资的占比还不高,但已经有部分人群开始行动了。

成效几何?

储蓄养老意识增强

“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对我来说很有用,既养成强制储蓄的习惯,为养老做准备,还能抵扣个人所得税,缓解缴税压力。”市民王女士说。

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个人自愿在特定账户存一笔钱,每年不超过12000元;在享受税收优惠的同时,还可通过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收益。

截至2024年11月末,个人养老金制度已吸引了全国7279万人开户。重庆作为试点城市之一,两年来,中、农、工、建、交等20多家在渝金融机构开放个人养老金相关业务,推出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个人养老金产品。

试点两年,成效几何?

多家金融机构提到,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占25岁到59岁人口的比例超过30%,显示出公众对这一制度的认可。其中,最显著的成效是吸引了大量人群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大家对于个人养老规划的意识明显增强,有助于多元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形成。

与此同时,供给也日趋丰富。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显示,截至目前,个人养老金产品共有836只。其中,储蓄类产品有466只,基金类产品有200只,保险类产品有144只,理财类产品有26只。

哪些人在买?

距离退休时间较近的人是“主力军” 

个人养老金制度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吸引力有差异。据多家金融机构反映,年收入10万元以上、距离退休时间较近的人是“主力军”。

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截至目前,通过个人养老金账户购买个人养老金保险产品的有9385人,总计保费12598.31万元。

“个人养老金购买人群主要集中在具有稳定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客户群体,如企事业管理人员、公务员、教师、医生等。”

这位负责人说,从年龄结构看,30岁以下的占比2.47%,30岁-40岁的占比15.59%,40岁-50岁的占比26.07%,50岁以上的占比55.47%,“这也说明购买人群的年龄和对养老的关注和重视是成正相关的。”

农业银行重庆市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该行累计开立账户25万户,主要购买人群为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事业单位及公务员。“从缴存来看,50-60岁客户意愿最为强烈,40-50岁之间的客户次之。”

这部分人群再过几年就退休了,资金“冻结”时间不长,并且按照当前收入还能节税几万元,“相比于现在定存利率,缴存个人养老金反而更划算”。

对于中青年人群,吸引他们最主要的原因是“投资”和“抵税”。

30出头的刘悦,一直觉得“养老”离自己很遥远,直到小家庭迎来第一个宝宝,面对日渐衰老的父母,她突然意识到,谁都有老的时候,养老得未雨绸缪。

“每年强制存一笔养老钱,可以抵扣个税,挺划算的!”她算了两笔账:一是买入的相关理财和保险产品,现在都是正向收益,年收益率3%左右;二是缴存1.2万元个人养老金后,每年少缴了2000多元的个税。

推向全国

银行又掀开户、缴存热潮

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推至全国。短短两天,加上优惠活动的激励,各大银行又掀起了开户、缴存热潮。

从试点推向全国,投资者的选择更加丰富。在现有理财产品、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和公募基金4大类产品基础上,国债、特定养老储蓄、指数基金也被纳入了个人养老金产品范围。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养老金采取市场化运营,不可避免存在投资风险,也会出现上下波动。

普通市民应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认为,没有“最佳产品”。国债投资适合追求稳定收益的年长投资者,年轻人则可以选择有增值潜力的指数基金。

“个人养老金本质上是一种金融产品,波动是正常的,而养老方面投资本身就需要着眼中长期。”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廖成林说,市民需要客观理性看待,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个人养老金产品。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说,近年来个人养老金试点平稳运行,积累较为丰富经验,全面铺开的时机已成熟,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居民对养老保障意识进一步提高,价值型投资理念不断成熟,可投资品种持续扩容,个人养老金业务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上游新闻记者 郭欣欣

编辑:饶治美    责编:蒋艳,张松涛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