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春日的暖阳洒进巴南区丰盛古镇,在古镇场口附近新建的土特产品销售市场里,不少村民在摆摊销售。“游客多了,我们的菜都不够卖了,自家种的菜新鲜又便宜,周末的时候游客更多,每天能卖出去近百斤。”村民廖顶芳乐呵呵地说。
▲赏花游助力乡村振兴(资料图)
近年来,丰盛镇立足自身禀赋,不断谋求发展土特产品向发展土特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推广衍生土特产业富民链条,做靓“农品+非遗”两张名片,打响土特产品牌,村民们都抓住大好时机,向游客销售自家的土特产品,逐步走上了一条土特产带富一方百姓的发展之路。
生态果蔬采摘 带火“后备箱经济”
记者在丰盛镇油房村重庆润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里看到,一株株蔬菜幼苗茁壮成长,绿意盎然。为确保蔬菜品质,村民们在有序进行松土、配肥、移苗等劳作,为蔬菜产业提质增效打好基础。
“这个月是新鲜生菜、花菜、油麦菜的采摘季,新鲜蔬菜采摘价3元一斤,很受游客朋友的喜欢。”重庆润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蔬菜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正值出游踏青时节,这样的生态农业无论在品质和消费升级的需求上都能给市民带来更好的体验。
对于蔬菜经济,蔬菜种植大户黄永健也有清晰定位。“我做这个项目瞄准的就是城市游客的后备箱和市民消费的提档升级。”黄永健告诉记者,蔬菜基地距离丰盛古镇、彩色森林景区仅几公里,他开展蔬菜种植项目,就是希望能为过往游客提供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以及配套的采摘项目,一步步将现代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
近年来,随着自驾游的兴起,一种被称为“后备箱经济”的乡村游模式初露峥嵘。在丰盛镇,像杨正全、黄永健一样将目光瞄准春季踏青游客后备箱的大户和现代农业园负责人也越来越多。目前,丰盛镇已成功打造以丰黄路等重要连接道为纽带的2000亩脆桃、脆李特色产业集聚区,1500亩现代化蔬菜基地,并依托高山果蔬这一农品“土特产”,创建蔬菜绿色品牌8个,无公害食品认证4个,让农品“土特产”品牌价值和产业链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购买胡豆的游客络绎不绝(资料图)
挖掘非遗特色 土特产成为文旅“金钥匙”
每到节假日,丰盛古镇里的游客数量就成倍增加,古镇风味小吃是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景区里的百年老店刘家四合胡豆,门口总是聚集大量的游客,成为了古镇内独有的风景。
此外,彭氏火烤豆干、窖里香烤酒、田氏香糍粑、赵氏阴米酥、邓正明土面等为代表的非遗特产,将传统技艺搭上互联网,通过线上公众号和网店、线下参展推广等方式,打破空间地域限制,将丰盛非遗土特产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线上线下同步推广非遗文化,为非遗产业的兴旺凝聚了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
丰盛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宋代,兴于明清,兼收并蓄,汇聚成独特的历史文脉。近年来,丰盛镇通过“非遗+旅游”“非遗+乡村振兴”“非遗+产业”等模式,以非遗手工作坊为代表的庭院经济热潮正在丰盛镇悄然兴起。目前,全镇完成庭院经济示范点建设21个,示范户135户,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农旅融合发展 土特产成百姓“聚宝盆”
4月5日中午,在丰盛镇油房村一家农家乐里,村民陈茂兰正张罗着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最近天气好,春暖花开,到我们这里来赏花逛古镇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旺季时一天能接待十几桌客人。”灶台前,陈茂兰一边说,一边低着头快速翻炒。
赏花是丰盛镇乡村旅游看点之一。丰盛镇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富了一方百姓。“如今正是桃花、李花的盛花期,引来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打卡拍照。”丰盛镇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丰盛镇除了赏花之外,还可以游古镇,到彩色森林景区、阳光谷农旅采摘体验基地等景点打卡游玩。目前,该镇已建成农家乐30余家,每年实现农家旅游收入500万元以上。
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丰盛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农耕体验园,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不但美化了乡村环境,还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同时,该镇还围绕特色产业,在油房村、王家村重点发展柑橘、新鲜蔬菜、脆红李、脆红桃等特色旅游农产品20余种,为游客提供丰富的后备箱礼物选择。2022年,该镇年接待游客16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亿元,今年预计能突破3亿元。
原标题:“小特产”成就“大产业” 农特产品赋能乡村振兴 丰盛镇做靓“农品+非遗”名片 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编辑:陈晓
责编:郭承斌
审核:罗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