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深山里的骡子运输队 小康路上奏响奋斗进行曲
6月23日,重庆市云阳县红狮镇咏梧社区一个小地名叫“彭家湾”的地方,10多匹骡子正在托运砂石、水泥等建筑材料。这处山路陡峭、峰峦叠嶂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工地上,“骡队搬运工”发挥出无法替代的特殊优势,在美丽中国的漫漫征途中留下坚毅的发展进行曲。
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云阳县红狮镇是革命烈士彭咏梧的故乡,辖区山大坡陡、沟壑纵横,交通不便、出行困难曾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耕地总量不足、生态保护任务繁重是决定扶贫成败的关键因素。图为骡子托运队顺利将砂石搬运至人迹罕至的山顶之上,为加快修建乡村避暑旅游度假景点而忙碌。
主人王万云傍晚回家后精心为骡子们准备丰盛“晚餐”,勤劳、厚道的骡子是增收宝贝,也是改变生活的一种依靠。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指引下,在开发群众智慧鼓励自主创业的大环境里,当地紧密结合山区运输特点和日常行为习惯,因地制宜组建起一支支“骡运队”。图为休息时间,汗流浃背的骡子被主人牵到阴凉处歇息并投放草料。每逢下雨,它们都会立即卸料停工,防止淋湿生病。
最开始由家居高海拔地区的王万云、覃吉明、骆训培等人带头摸索,3年时间就迅速发展起拥有骡子60多匹、大小工队15个的“骡运之乡”。
致富路千条,振兴靠勤劳。如今,这些赶骡子的农户家庭“一人一骡子”年收入有5、6万元,最高可达7万多元,如果一个家庭配备2匹骡子,年收入就可以实现10万元。不仅稳步脱贫摘帽,还牵着骡子奔小康,都先后把老家退耕还林,搬到集镇周边居住。
高速、高铁等国家重点工程均过境这个山村小镇,新集镇、示范村在山沟里拔地而起,这些建设的初始阶段和发展背后,都有骡子挥蹄摇铃的身影,是它们把最难运输的险境突破,施工便道打通后,全速掘进的序幕方才拉开。“骡运文化”妙趣横生,骡子经济成为“生态标签”。
随着承运业务的扩大和交流的增多,红狮“万云骡子运输队”还领取了营业执照,制定了行业守则和诚信条例,用上了微信、网络、客户端等现代信息联络方式,传统文化与时代节拍在大山里“舞皱一池春水”。
骡运队”搬运重物上山后,返回的路上等待上行的队友们通过,铃声在大山里是安全信号,彼此相互照顾。
骡子运输队伍分批次向山顶进发,它的身后是崛起的新兴乡村和秀美的生态环境。
上游新闻特约记者 饶国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