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中国国家地理马宏杰推荐 | “百里千刀一斤漆 ” 即将消失的土家割漆人

上游新闻田宗利2018-08-02 20:14

5fdf8db1cb1349547cd2f4f4544e9258d0094a55.jpg

马宏杰,1963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马宏杰先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纪实摄影家之一,数十年的摄影积累,使他成为中国最富开拓意识和国际精神的摄影师之一。擅长拍摄社会纪实类图片,主要作品有《唐三彩》、《西部招妻》、《耍猴人》、《中国人的家当》、《中国1988-2008》、《中国南海》等二十多组专题图片。现任《中国国家地理》图片编辑。马宏杰老师与上游新闻共同打造全新栏目《中国国家地理马宏杰推荐》,在上游新闻推荐赏析全国各地优秀摄影家作品。

本期推荐:湖北宣恩县摄影家田宗利的纪实作品《土家割漆》。

土家割漆是一种传统获取生漆的方法,从漆树上采割的乳白色胶状液体用来制作器具,是中国人的古老创造,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已经能用生漆制造出朱色髹漆木碗。

在湖北省宣恩县龙潭坪村有幸偶遇土家割漆工汪吉山师傅,他有30多年的土家割漆经验。俗话说:“百里千刀一斤漆。”割漆人在大山里穿梭,用时间和汗水换来漆器的温润光泽。

每年的夏至到寒露之间,在每次进山之前汪师傅都要细致的做好准备工作。

在前一天出发前,为了割漆时叶子不破夜间还要把叶子煮沸。

5.jpg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到山巅的时候,割漆人汪吉山早已出发,向树林走去。

汪吉山爬上漆树,将长约10厘米的硬叶,对折再对折后,插进刀口切成斜形口子的下方,让生漆在阳光的调和下,慢慢地流淌进树叶中,耐心地等待着傍晚时分的收漆。

割漆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先砍割漆的路,把山上的漆树连接起来;二是再抛漆树的粗皮,这是为了日后割漆防止往漆里掉树皮渣,提高生漆的质量做准备;三是给漆树打木钉,为了日后上漆树割漆,这些基础工作做完了,最后就正式割漆。

汪师傅刨开树的粗皮。

先是在漆树上间隔一定的距离开“V”型刀口,再用各种叶子做成的漆茧接在口子下面,每天要割500多个口子,每个树年产量大约500克且会每年越来越低。

杠采摘下的新鲜生漆。

汪师傅采摘的树漆。

割漆用的工具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汪师傅说:“土家割漆是个苦活。”每年夏至到寒露这段时间,是最忙的时候。他每天天不亮就要进山割漆,山高林密,路远难行,十分辛苦。“生漆这东西,粘上一点,皮肤立刻就会奇痒不止,还可能发生感染,有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汪师傅说这话时语气平淡,似乎已经习以为常。

汪师傅为了能增加一点经济收入,必须忍受奇痒之苦,并早已习惯了过敏、脱敏的反复,一双手沾满生漆也已经没有了原来的模样。

用来割漆的各式工具。

割漆工汪吉山师傅割漆所穿着的衣服。

汪吉山。

特约记者 田宗利 摄

责编周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