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家庭,四位母亲,四段寻子的故事。新年临近,他们有太多的话要对孩子说:
李艳:我只想知道女儿的归期
“我不是个好妈妈,我没有看好我的女儿。”见到我们时,44岁的寻亲母亲李艳反复说着这句话,重复两遍后,泪水顺着捂着脸的手掌边缘和指缝,连同这些年每个难眠夜攒下痛彻心扉的情绪,无法抑制的涌出。
李艳的女儿叫周君,2003年12月12日星期六中午放学后,周君和几个同学在贵阳北郊小学门口玩耍,到下午很晚没有回家,家里人才开始寻找。
后来,李艳才从周君同学那里得知,周君是被一个戴有墨镜的女士带走,带上了公交车。这些年,李艳尝试过各种寻找女儿踪迹的办法,报警,寻踪,贴寻人启事,参加寻亲会……这些办法都没有让女儿回来,女儿的外婆还因为内疚自责,不久便得病离开了人世。老人临走前,嘴里依旧念叨着外孙女的名字。
“我只想知道孩子什么时候回来,有人能告诉我,我愿意倾尽所有。”李艳说。
罗兴珍:22年,她在女儿和儿子走失的地方不肯离去
在贵州省都匀市平桥北街,一个补鞋摊雷打不动在这里摆了22年,寒来暑往,阴雨艳阳,摊主罗兴珍没有一天休息过,哪怕她沧桑的脸上始终留着粗糙的“高原红”,哪怕她的指甲已经因劳作所剩无几,哪怕她已经是61岁的老人。
很多人不需要问,只要看一眼装载着补鞋摊的推车,就能明白她为啥这么雷打不动——那里,贴着她寻找一双失踪儿女的寻人启事。
1996年时,罗兴珍就在现在的地方摆摊补鞋,她的5岁儿子和7岁女儿被一个穿红衣的女子带走了,从此便没有了消息,罗兴珍就在在这个城市待到了现在。如今,22年过去了,她仍旧没有等来儿女的消息。
这22年来,罗兴珍的丈夫胡照周始终在外打工,一边打工一边寻找孩子们的消息,两人足足21年没见过面。直到去年,大女婿去世,没人照顾生病的大女儿,胡照周这才回来。
陈德菊:儿子失踪后,她守在火车站1星期,最后被家人抬回了家
48岁的陈德菊孩子失踪后,家也散了。离婚,生病,丧亲,这些灾难呼啸而来,丝毫不给她喘息的机会。最后,甚至夺去了她最后一点骄傲——因为生病,她需要服用大量激素类药物,她变得越来越胖,越来越黑。
1998年5月25日上午10点,陈德菊出门务农,5岁半的儿子彭明权在家门玩耍,中午就不见了人影,陈德菊下午6点半才知道情况。虽然心里慌,还是做了冷静的判断:立即到市里的火车站守着。那个年代,出行没有其他的方式,如果孩子是被人拐卖,那人贩子就一定会坐火车离开。
于是,陈德菊在这里守着,整整7天。这7天,她每天不想吃东西,不想睡觉,只是直愣愣地看着入站口,抓住每一个准备坐车的人,看看他们的身边,有没有一个5岁大的孩子。如果没有,就要问他们,“有没有见过我的孩子?”
一个星期后,陈德菊体力不支,被家人抬出了火车站。直到现在,孩子,仍然没有半点消息。
杨明秀:如果他能找回来,我就在这里!
杨明秀今年52岁,和患有帕金森症的丈夫住在一个停车场的收发室房里。和前头所有的母亲类似,之所以选择这个甚至无法遮风挡雨的地方作为“家”,几乎完全是因为这里是离儿子失踪的地方最近的。“如果他能找回来,我就在这里!”杨明秀说。
2004年11月23日,杨明秀的儿子蒋永福和菜市场的另一个比他大一岁左右的小朋友一起在附近的陕西路口玩,离父母卖菜的地方大概有250米。
下午一点钟的时候,蒋永福在母亲那儿拿了两毛钱去买馒头,半个小时后,杨明秀才发现孩子不见了。同永福一起玩的小朋友说,永福被两个高高的叔叔带走了。
孩子失踪后,夫妻俩为找孩子花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还借了债。结果孩子没找到,丈夫却先患上了帕金森。杨明秀也没法在分出精力找孩子,只能盼望着孩子能够自己找回来。因此,她一直住在这收发室,不敢离开,更不愿离开。
上游新闻记者 张锦旗